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行董事长回应“贱卖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06:38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发行有没有被“贱卖”?大规模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会否危及国家金融安全?“保护条款”到底保护了谁?为何不引进国内战略投资者?……首家国有商业银行最近成功上市后,部分关心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人士产生了一些不理解和疑惑,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11月25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钢就这些热点问题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

专访。

  记者:半年以前,大家还都担心困难重重的国有商业银行找不到“好婆家”、卖不出好价钱,可最近首家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时香港公开认购超过40倍、国际机构超购9倍,而此前出售给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价格又明显低于公开发行价,由此一些人士反过来担心国有银行被“贱卖”。

  肖钢:两种担心都有一定道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全面、客观认识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改革刚起步时,一些同志看到国有银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多一些,觉得国有银行一无是处,对股份制改革产生疑虑,缺乏信心。现在,经过近两年努力,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状况好转、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成功上市,一些同志又过分乐观、以为国有商业银行是人见人爱“一朵花”,产生“肥水岂能流入他人田”的担忧。事实上,我国1995年才正式颁布实施《商业银行法》,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较大的差距,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两种担心发生逆转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境外投资者购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资本追逐利润是经济法则,境外资本是为追求利润而来的,但同时也要承担风险。如果未来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大幅反弹、经营效益下降,他们的投资也就难以得到回报。他们入股中国银行业,主要是看好中国的经济、市场和投资环境,看好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潜力,对目前正在进行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抱有信心。

  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公开发行上市(IPO)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两个环节,虽都涉及定价,但机制、对象、策略有很大不同,两种情况很难直接比较。从定价机制看,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定价是一对一谈判,IPO定价则是公开向国际机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推销;从定价对象看,战略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战略投资者愿意与引资企业长期业务合作,共担风险,往往要承诺较长的股票锁定期,承诺竞争回避。公众投资者更多考虑股票投资收益,可能长期持股,也可能短期投机。因此,战略投资者在IPO前入资的认股价格一般要低于IPO价格;从定价策略看,引入国际知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有助于提高引资企业无形资产,提升引资企业形象和市场价值。因此,在引资定价过程中,按国际通行惯例,通常都要考虑无形资产的价值。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