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打造百年吟唱的经典——《风中少林》成功背后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06:38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打造百年吟唱的经典——《风中少林》成功背后的故事

  

打造百年吟唱的经典——《风中少林》成功背后的故事

  

打造百年吟唱的经典——《风中少林》成功背后的故事
题记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一部以当地历史文化为底蕴的文艺精品,将成为城市文化的灵魂和象征,能催生具有文化品位的城市魅力。

  《风中少林》成功了,有观众的掌声为证,有专家的好评为证,有“荷花奖”金奖为证,更有接踵而来的演出合同为证。

  11月24日,本报报道了《风中少林》喜摘中国舞蹈艺术最高奖——“荷花奖”的消息,省委书记徐光春当天即在本报的报道上作出批示,称该剧是以体制创新带动艺术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

  11月27日的郑州歌舞剧院,已没有了往日排练《风中少林》时的热闹,但办公楼前悬挂的横幅还是提醒着每一位来访者:《风中少林》是从这里走向成功的。

  在空空荡荡的排练大厅里,歌舞剧院院长助理陈志颖讲述着《风中少林》成功背后的一个个故事……

  “素水必须死”

  陈志颖说:“‘素水必须死’是《风中少林》艺术总监齐岸青的话。对女主人公结局的安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风中少林》是如何被打磨成精品的。”

  2005年1月,《风中少林》开始进行第二轮大规模修改加工,修改量占整个剧本的五分之四,篇幅增加了三分之一。主创人员数次赴登封采风,首演前的文学剧本六易其稿。

  新版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人物关系也发生改变。如何安排素水的结局,成为剧组争论的焦点。

  陈志颖回忆,剧本的修改过程对编剧、编导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那段时间,大家都变得有些神经质,经常半夜三更打电话讨论。

  今年春节后的一天,凌晨3点多,齐岸青坐出租车从16公里外的家中赶到了位于郑州市南郊的歌舞剧院,兴奋地叫醒了尚在睡梦中的导演张弋、刘小荷夫妇,又打电话叫来了时任郑州市文化局艺术总监的黄海碧,很“残忍”地对他们说:“素水必须死!”

  齐岸青后来回忆说,原来的剧情中,素水没有死,而是眼泪汪汪地看着天元出家。“《风中少林》的主线是爱情,而主题是正义战胜邪恶,让素水死去,能更加突出表现这段凄美的爱情,艺术感染力更强,市场反应也会更好。”

  齐岸青说:“一想到修改剧本、让素水死去,顿时睡意全无,就想赶紧找人讨论。凌晨3点多钟,想找的人手机都关了,我实在耐不住,就打车跑到歌舞剧院。”

  “从市场反响看,素水死对了。”陈志颖说。

  记者点评:

  《风中少林》获得巨大成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郑州歌舞剧院的“精品”意识。他们以“追求经典、创造美丽”为艺术理念,从剧本的结构、人物的塑造、舞蹈与武术的结合、少林文化和中原地域特色等方面入手,使《风中少林》成为郑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真的挨了一刀”

  《风中少林》的一大看点,是舞蹈与少林武术的结合。于是,有了武术学校学生的加盟。

  对演员来讲,需要在自己的舞蹈中融入武术的元素;对于武校的学生而言,需要把武术动作融入舞蹈的元素。

  这无疑增加了排练的难度和演出的难度。但演职人员没有却步,反而以加倍的投入来排练、演出,以至于也有“失手”的时候:

  在北京保利剧院进行第二场演出时,饰演僧兵的19岁武校学生宋彬,在最后一幕对决中,右臂后方真的挨了一刀,鲜血染红了黄色僧袍,但他居然一点感觉都没有。在后台一番简单处理后,他又返场,而且坚持到台上谢幕。

  他说:“《风中少林》是经典舞剧,我不愿错过每一个表演机会。”

  谢完幕后,宋彬被救护车拉走,到医院竟缝了6针。

  11月27日下午。郑州歌舞剧院排练大厅。陈志颖讲述着演职员们的辛苦,已经变形的压腿训练杆,被磨得褪色的地板……都在无声地注释着她的讲述。

  记者点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短短七个月的时间里,《风中少林》成为河南、中国舞剧中标志性的成功典范,演职人员的忘我投入“功不可没”。

  郑州歌舞剧院的领导们坦言:剧本的打磨修改就是在演员一遍遍的排练过程中得以不断完善的。

  “真后悔没有带相机”

  在市场博弈中,细节往往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风中少林》在市场化运作中,大到舞台的布景、演出场地的环境设计,小到一张节目单的设计,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细节。

  一尺见方的红色钟锤,别致的布帛盒,构成了《风中少林》独特的节目单。目前,这种别致的节目单已经成为一种礼品和收藏品,将《风中少林》传播得更广。

  细节还表现在演员日常的穿着上,他们有统一的标牌、制服、练功服、背包和拉杆箱。规定去练功时要双肩背包,外出演出时则要斜挎。

  6月下旬进京演出,出行必列队、统一制服的舞蹈演员们成为所到之处的一道风景。带队的陈志颖回忆,每天中午1点半,演员们从驻地宾馆排队步行到保利剧院,经过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时,“所有的车辆都停了下来,给我们让路”。她清楚地记得,在夏日的骄阳下,一位司机从车里探出身子大叫:“真后悔没有带相机。”这时,女舞蹈演员着红色制服,男舞蹈演员着褐色制服,武校的学生们则着青灰色僧服,列队通过十字路口。

  记者点评:

  好的艺术作品,不仅要叫好,也要叫座。

  郑州歌舞剧院从酝酿这部舞剧开始,就考虑到了商业运作。从节目单到器材箱,从T恤衫到工装,处处体现对《风中少林》进行包装和宣传意识,这从一个侧面证明,这部戏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被市场接受。

  “要立足于自身发展”

  讲这句话的还是齐岸青。除《风中少林》艺术总监身份外,他还有两个头衔:郑州市文化局局长,郑州歌舞剧院院长。

  在一家普通的咖啡厅,他介绍着自己对《风中少林》获得成功的另一个心得:把《风中少林》作为核心,走以剧目生产带动剧院建设的创新之路。

  在郑州歌舞剧院,实行的是投资主体股份制、市场运营项目制、创作人员委约制、主要演员签约制、研制人员聘用制。

  于是,包括刘小荷、张弋等在内的一批国内顶级艺术家签约加盟剧组;

  于是,从全国11个省3000多人中,精选出55名演员,构成《风中少林》的基本演员队伍。

  这还不够。2004年11月7日,郑州歌舞剧院与省内三家大企业合资成立了全省第一家股份制文化产业公司——郑州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同时决定,由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运作,把《风中少林》推向世界。

  目前,《风中少林》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08年。根据与美国蓝马克娱乐集团的协议,2006年秋季,《风中少林》将赴美国巡演两年约800场,预计演出收入800万美元。

  上周,德国MCG公司提出愿意在保底60场的前提下,请该剧在欧洲巡回演出;明年2月,《风中少林》还将赴台湾演出5场。此外,法、英等国的十几家演艺机构也有意策划运作《风中少林》在国外的演出,与日本的演出合作也正在洽谈中。

  “我现在头疼的是人手少。”齐岸青说。

  他透露,《风中少林》将会有三个版本:一个是主打国际市场的版本,一个是针对国内巡演市场的“国内精装版”,第三个是在郑州常年演出的“固态剧场版”。

  记者点评:

  依靠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风中少林》成为一件市场俏销的艺术精品。这说明,真正的艺术精品,也是能够接受市场考验的。诚如徐光春同志批示中所说,“《风中少林》的实践再一次说明,演艺团体只要坚持体制创新,艺术创新,以体制创新带动艺术创新,不仅能获得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能创造杰出的艺术成就。”□本报记者马禄祯何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