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绿色•困惑与诱惑之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07:35 红网-湖南日报

  李志林

  农博会,对湖南农业来说,是一个大舞台,更是市场的风向标。田野里的农民,通过商人的眼睛,观察着消费者的喜好。

  禽流感的威胁风声未去,对农药的残留物心有余悸,人们食品安全的“小心眼”顺

理成章地放大了。农博会上,绿色食品受到人们热烈追捧,便是很自然的了。那些扯起绿色旗帜的商家前,挤着扎堆的人,老板的脸上堆满了笑容。

  食品的优劣,关系着人们的安全与健康,农博会上演的绿色好戏,简单地诠释了心理学家马斯洛高深的层次需要理论。除了生理需要,人们对安全的考虑便是最重要的。很显然,绿色对于已经能够吃饱喝足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最能拴住他们的心。让农作物在自然之状中生长,少用或不用农药、不施化肥、不受污染,这样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受宠,种植起来看似简单,也节约成本,问题是我们能做到吗?

  去问农民,他们一定是满脸的苦笑。夏天,稻飞虱暴发时,漫天飞舞,“敌人”是如此强大,不靠农药“镇压”真的还找不到好法子;棉花要高产,首要的是对付棉铃虫,农民往往要在虫尚在产卵没有暴发时痛下杀手,否则,棉花一定花容失色,十不收二。采访中曾听棉农说过,受灾年份棉花结桃时,用力摇一下棉秆,棉铃虫像“暴雨一样落下来”。种蔬菜的农民感受更深,夏天如果不施农药,许多蔬菜只会剩下几根可怜的秆子。

  与一些企业家们聊天,他们也是困惑不已,从事绿色事业,怎么就那么难。他们说,那些“自然”的种植习惯,丢失以后再找回来很不容易。在乡村,还见得到有人收拾粪肥吗?还能看得到麻雀在田野上成群飞过的壮观景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作物没用什么农药,也不需要什么化肥。农家肥、草肥被农民当作宝,当有害虫肆虐时,靠的是青蛙、蜘蛛、鸭子,用的是诱蛾灯之类。那时候似乎是没有什么绿色概念,可瓜果蔬菜摘来便能入口。

  时代在变,当对产量的追求没有止境,当图省心省事省力被当作生产力的“解放”,当河流田地被不断污染,绿色便离人们远去。而时光流转,人们回过头来,发现过去抛弃的,正是现在市场所需所宠,再去找回失落的过去是那么不容易。

  绿色是农产品市场的一面旗帜,做起来有些难,但不做我们将更加尴尬。比如我省是茶叶的主要出口地,而就在今年,欧盟对茶叶的农药残留检测标准就变得近乎苛刻。不要说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对于绿色产品的认同也越来越严格。不向绿色靠近,市场便疏远我们。

  市场的需求就是最大的诱惑,绿色产品是利润所在。大凡来自乡间天然的,在市场上的价格便与“众”不同,绿与非绿,质地不同,利润天壤之别。湖南作为农产品大省,返璞归真的路仍很艰巨。想起新加坡发达的旅游业的崛起,这个将唯一的旅游资源——阳光,做足了文章的国家,曾经也抱怨什么也没有,李光耀批示说,有阳光还不够吗?

  我们的农业有什么?也许就是蕴藏着巨大诱惑与潜力的绿色,这不也就够了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