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他的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记安顺市农科所玉米研究室主任汪朝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08:01 贵州日报

  “他的理论功底扎实,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硕果累累,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这是著名玉米专家郭继孝对安顺市农科所玉米研究室主任、学科带头人、共产党员汪朝明的客观评价,“今天他接了我的班,挑起‘十一五’攻关的重担。”

  “汪朝明像头牛,一年四季在地头,”这是笔者采访安顺市农科所职工时听得最多的话。笔者眼中的汪朝明,右眼失明,戴着近视眼镜,他不善言谈,但谈到玉米育种技术时

却滔滔不绝:“贵州的土地海拔低的200米、高的2000多米,每一座山的山前、山后的生态环境都不尽相同,时时山前下雨,山后阳光灿烂。要获得好收成,就要按照海拔高度确定下种时间,高海拔的土地要早种,低海拔的晚种。因此,针对不同生态环境进行种植至关重要。”

  现年35岁的汪朝明1991年从贵州农学院毕业分配到安顺市农科所从事玉米研究。14年来,他随着种子下地,伴着种苗成长,下雨一身泥,晴天一身汗,执著地追求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同事冯明义感慨地说:“汪朝明因意外事故右眼残疾,只有一只眼睛,他忘我工作,常常让身体健康的同志自叹不如。”职工赵作敏激动地说:“种子一下地,他就背着书包,带上水壶,像牛一样在地里耕耘,当他从地里钻出来时,一身黄泥巴,如同一个泥人。”

  按常规,培养一个玉米新品种一般需要10年左右,为把一年当成两年用,缩短研究周期,加快育种步伐,尽快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大季在当地种,冬季到气候温暖的海南种。

  所里没有财力在海南建研究基地,与全国的同行相比条件最艰苦,经费少,生活条件差。没有固定工作地点、有时甚至没有工作房间。汪朝明每年都得临时租用农民土地进行玉米育种,白天在地里头顶烈日,经受蚊虫叮咬,晚上要守护器材,还得提防毒蛇侵袭,稍有时间就去啃书本。当人们沉浸在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中时,他仍然在外操劳,把收回的种子放到晒场、安排人员轮流值班……常常顾不上吃晚饭,不知不觉就到深夜12点,好几年的春节晚会都难以及时观看,这就是汪朝明在海南的“候鸟式”生活。

  汪朝明对于炎热气候、艰苦生活、恶劣环境……都表现得很乐观,他深有感触地谈起刚到海南时的情景;“那里气温高,一丝不挂都觉得很热,住宿条件差,生活艰苦,工作辛劳,开始很不习惯,后来才逐步适应,现在真是离不开啦。”当谈到家庭时,他充满歉疚地说:“育种人的生活一半在海南渡过,内心深感痛苦的是对妻子和孩子照顾不了。”每当谈到这件事,汪朝明就会热泪盈眶。他爱妻子、孩子,同时也爱玉米,然而他把全身心倾注到玉米育种事业上。他说:“妻儿会说话,而玉米是植物说不了话,要了解它就必须倍加呵护,一丝不苟地仔细观察。”单调、枯燥、艰苦的工作环境,使他过早显得苍老,但玉米育种事业的成功给他带来了无穷乐趣。他爱人王文琼直截了当地告诉笔者:“他为人诚恳,对待工作兢兢业业,每从海南回来后,仍然天天加班直到又去海南,根本没有什么休息的概念。”

  多年的辛苦耕耘,汪朝明终于得到一棵变异株,这是新品种培育与开发的优质材料,意味着多年研究的课题获得突破性进展。他激动地说:“那天在地里突然发现变异株,那一刻我非常兴奋,十分惊喜,感到除此之外世界上的其他事都不重要了。”

  言谈中,汪朝明谦和地说:“我们‘安单’系列的3个新品种和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杂交系列品种的研究成功,是在老师郭继孝的亲自带领下完成的,在西南地区处于龙头地位,品质超过国家一级标准,在全省杂交玉米新品种选育应用和推广上取得了突出成绩。”郭继孝欣慰地告诉我们:“朝明取得的成功是多年敬业、刻苦、勤奋的必然结果,这得益于他工作扎实,既钻研理论知识,又注重实践。”

  如今,“安单”系列新品种在全省推广面积已达10多万亩,邻近的云南、广西等地也在大力推广。汪朝明承担着教授级专家的科研课题,与同事们源源不断地育出新品,然而他现在还是中级职称。对此,汪朝明是这样说的:“因为工作太忙,根本没有时间复习外语、计算机,更没有时间写论文、为自己定职称而奔忙。”谈话中,我们发现汪朝明谈到的绝大多数大学的同班同学待遇、工作环境等都很好,对此,汪朝明却这样说:“朋友和家人曾要帮我调动到条件优越的单位,既不受苦,又不受累,每月还能拿几千块钱的工资。可我一想到自己肩上的重担和农民朋友的期待,还是离不开玉米育种事业,只得一如既往地干下去。”

  汪朝明因右眼残疾常受到歧视,考大学时虽成绩优异却几经周折,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才进入了大学校门。人生经历坎坷虽比常人更多,但这铸就了他顽强的品格,他懂得执着、勤奋、价值的真谛。安顺市农业局副局长齐维学说:“汪朝明具有敬业爱岗,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被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现在又列入省级优秀共产党员候选人,这既是他的光荣,又是对他的鞭策,也是对农业战线广大科技人员的鼓励。”

  作者:商贵生 王亘 仇敏 赵建科 赵晨阳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