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坛细心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10:04 今晚报

  在我认识的文坛师友中,很有几位细心的人,在几十年文学编辑岗位上,或者在长期文学活动中,他们结识了不少作家,经历过许多文坛风雨,平日都仔细地留下一些资料,近年写成这方面的书陆续出版。这些书不仅对文坛人物事件多有记述,而且附有照片、信件和相关资料,读起来非常亲切、直观和受启发。这些可供欣赏参考收藏的书,简直就是一座座书的“文学库”,探手便可轻取往事“珍宝”。

  每次接到寄赠来的这一类图书,兴奋之余不免感慨唏嘘一番。尽管我也在文坛吃了几十年饭,经历过的事认识的人也不算少,但是平日却没有这方面的资料积累,现在想写点文坛往事的文章,只能在自己有限的记忆里回想。比如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期,中国散文节在天津举办时,陈荒煤看望孙犁和方纪;作家访问团访问天津农垦系统,韦君宜看望孙犁和方纪,陈老和韦大姐这两位前辈,他们知道我是天津人熟悉情况,就都提出来让我引路和陪同。这些前辈会面的情景非常感人,那种氛围现在还萦绕于我的心中,却没有记下当时任何一点文字。这在我不能说不是个遗憾。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他们这次的会面,好像是最后的一次。倘若能像一些师友那样,回来赶快补记下来,或者带上个相机拍些照片,岂不是会给文坛留下点资料?我的头脑里就是没有这根弦。

  除了收藏信件、照片的友人,还有些同样细心的文学友人,只要有机会参加什么会,或者在什么场合有人讲话,他们都会一丝不苟地记录。长年累月地记下来,就是一笔资料财富,什么时候做学问写文章,说不定就会用得上。我没有当面询问过这些朋友,但是我相信他们的记录本,肯定要比他们出版的书多。他们从文态度的严谨和学识的渊博,在同行中颇得称道和羡慕,大概同他们的细心不无关系。类似这样有记录习惯的人,我认识的作家中有好几位,虽说他们都比较年轻历浅,在搜集文学资料方面却很用心,不声不响地记录下不少资料,最后写成很有研究价值的书,许多同行惊讶他们的用心细致。由于他们掌握着大量资料,有谁若写关于文坛的什么事情,一时记不起时间地点询问他们,随时一查记录就会准确无误地说出。他们是文坛的“活字典”。

  熟悉文学界情况的人都知道,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过去再有看法想法都不便说,使得许多真实情况都搁置在旁,特别是在大批前辈作家谢世后,当时的参与者已无机会亲自讲述,梳理陈年往事的任务和责任,就自然落到了当时的年轻人身上。这些当时的年轻人如今也到了老年,再无人事顾虑,讲述评说起来反而公正客观。由于不避讳个人观点爱憎,基本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情况,相信对于写作文学史,将会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