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始终居安思危”蕴含深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15:07 红网

  在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照例召开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明年经济工作”。在新华社11月25日发出的关于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权威报道中,精辟地概括了今年以来所取得的“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关键领域的改革有所突破,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然而,会议有一段话更引人注目:会议强调,越是形势好,越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加深刻地看到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

,把应对的政策措施考虑得周全一些,始终居安思危,扎实工作。

  一句“始终居安思危”令人深思。

  “始终居安思危”是什么含义?这是敢于正视现实的体现。平心而言,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国家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空前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社会“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这些“深层次矛盾”正在日益暴露出来,成为“拦路虎”。比如,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深化体制改革等问题,就尖锐地摆在各级党政面前。前财政部长、现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11月24日做客中央财经大学,对“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指出,我国目前实现的“小康”并非全面的小康,而是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发展不平衡。我国城市2000年的恩格尔系数为39.4%,2004年下降为37.7%,估计2005年将下降到37.5%以下,但其比重还是很高。另外,我国目前在就业、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发展也极不平衡,目前尚有2600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而且脱贫人口处在随时可能返贫的状态。胡锦涛总书记近日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要不断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当前尤其要在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抓紧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可见,只有正视问题,才能保持清醒头脑;只有下决心解决问题,才能排除万难,去开创新的局面。

  这又是反骄戒满的要求。在党中央领导下,20多年来,我们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各地都出现了喜人进步。在胜利面前,往往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骄傲,就不容易看到困难的一面、存在问题的一面;骄傲,也不容易听到群众声音,对同事对下级的批评往往会视作“杂音”,加以排斥;骄傲,使人看不到变化的形势、学不到新的经验、察不到新的信息。这样,头脑就容易僵化起来,眼睛也容易被蒙蔽,耳朵也容易闭塞。一句话,“骄傲使人落后”。居安思危,就是要求各级干部把已取得的成绩当作过去,不能当成包袱;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眼睛始终向着前方、向着广大群众、向着现实。不骄不躁,就能谦以待人,避免浮躁,保持冷静,工作才能避免失误,党的方针政策才能抓到实处,发挥效力。

  这还是保持旺盛斗志的动力。思危,就要求我们各级干部经常想到危险的存在。而今,这种“危”尽管不是“危机四伏”,却并非“危言耸听”。比如,尽管中美两国关系出现新的格局,但国际媒体近来也纷纷指出美国近几个月来不厌其烦地同中国的周边国家建立军事联系,强化军事联盟。这说明,国家安全的问题同样存在。比如,环保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正在召开的全国首届内陆湖泊暨潘阳湖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就传出这样的信息:目前,中国江河湖泊70%被污染,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因此引发淡水资源短缺,洪涝和干旱灾害增多,严重制约着区域发展并影响人民的生活。思危,就要从危险、危机中看到各级干部的责任。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危”字,就是一场挑战。只有化解危机,排除危险,战胜危险,才能确保胜利、确保事业、推动进步。因此,思危就是激励士气,振奋精神,从最坏处着手,堵塞漏洞,扬长避短,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凝聚力量,发奋图强。从这个意义上讲,思危,就是保持活力、提高战斗力的必备因素。

  党中央提出的“始终居安思危”是务实真言,也是在2006年继续开拓性前进的动力,个中涵意之深令人回味。可以说,国家在居安思危中不断增强实力,民族在居安思危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稿源:红网)

  (作者:冯创志)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