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错失预报良机”反思科学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9日10:58 大洋网-广州日报

  张贵峰

  11月27日,湖北省地震局首席预报员李胜乐研究员透露:江西九江地震发生前两天,即24日,湖北黄梅前兆地震台曾观测到明显异常地震信息。可惜的是,由于当时地震台正在改造,施工人员进出较频繁,工作人员误认为异常信息是人为干扰所致,从而错失预报良机。(《重庆晚报》11月28日)

  站在事后的角度,地震台的这一“错失预报良机”,无疑是一件让人极感遗憾的事情,为此,网上不乏诸如“为什么不及时预报,地震台是干什么吃的”之类激烈批评言辞;但是,从事前———地震未发之前的角度再来看呢?正如也有网民指出的“万一报得不准怎么办、谁负责?”“世界上有多少地震是预报成功了呢?”

  上述两种看法,当然都不无道理。不过,在这里,笔者倒是觉得,比具体责怪还是同情地震台“错失预报良机”,更有价值的反思也许是一种科学精神———对于科学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困难乃至失误,应该抱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毫无疑问,地震预报是一项非常严肃的科学活动,但与我们平常所耳闻目睹、频繁接触到的各种以成熟先进的科技成果为代表的科学事实不同的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仍处在一个低水平的摸索阶段,还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世界性科学难题。显然,这种地震预报的科学发展现状决定了,虽然一方面我们因与现实生活利益密切相关,会对之寄予厚望,而另一方面,囿于目前人类的科技认知能力,地震预报中充满失误、错误又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它“低水平”、“难以准确预报”的尴尬现实。

  在我看来,这后一方面尤其值得高度重视,因为从全面、完整的角度来看,科学活动并不仅仅只是意味着结果上“正确”、“真实”、“严谨”,也包含了获得这些结果的科学探索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疏漏、差错、谬误,它们同样是科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前提条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思想家波普尔会说“科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说,真正的科学精神既在于求真知求真理,更在于理性包容这种追求过程中难免的挫折、失败的态度本身。

  那么,以这样一种科学精神的视角再来考量“地震台错失预报”问题,不难发现,这种错失虽然可视为一种和科学相对立的失误,但更不妨看作是一种科学过程不可避免的代价———毕竟这还是一个水平很低、罕见成功范例的科学研究领域。有了这样一种态度,因此我想,对于此次的错失预报,与其作愤怒的道义谴责,不如多一点理性的包容;与其急着去追究研究者的社会责任,不如反思一下我们对待科学研究态度是否有操之过急之嫌。如果整个社会的科学精神素养足够高,拥有足够宽裕从容而不是拘谨、浮躁的科研社会氛围,那么,科学研究中“万一……怎么办”的担心是否会因此小许多,而更敢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些呢?

  我想,在大力强调创新能力的今天,关注和思考这一点,意义不会只在地震预报这一项目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