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两节近 讨薪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02:06 东方早报

  文 陆志坚等责任编辑 魏英杰 刘景 任大刚

  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召开的“做好‘两节’期间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支付工作视频会议”上,华福周副部长说,劳动部门将采取四项措施,努力保障“两节”期间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支付。

  解决拖欠不能靠“节日化”

   “两节”又近,民工即将踏上回家的归程,而顺利领到自己的“血汗钱”也就成了他们最感头痛的事。因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采取四项措施确保民工按时领到工资,当是一种积极作为,应该肯定。

  然而,不难看出,不少职能部门或多或少地患上了“节日病”。每当节日来临,怕闹事、怕影响稳定、怕影响政绩,各种红头文件、多种措施一骨碌出台,又是禁令,又是要求,又是强调。而节日过后,一切依旧。民工工资由于平时职能部门疏于管理,致使拖欠风愈演愈烈,最终变为社会痼疾。

  解决问题“节日化”,其弊端显而易见,首先造成了自身工作上的被动,一切问题都堆积到节日处理,看似效率高、收获大,实质上治标不治本;其次滋生了企业老板平时拖欠无所谓的消极心理,恶意卡扣、拖欠甚至赖账;第三容易产生懒政行为而导致监管缺失。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在相关法制建设滞后的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便是职能部门的监管经常化、制度化,而不是崇尚“节日化”。 湖南省邵阳县陆志坚

  岁末清欠宜早出重拳

   提早出拳,对被欠薪的务工者而言,不仅是个早来的安慰,也让他们尽早找到讨薪的正确渠道,从而可望将诸如跳楼、自焚、与资方暴力冲突等悲剧或矛盾激化结果,消除于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作为之中。

  岁末清欠提早打出重拳,对那些欠薪或准备欠薪的用工者也不是坏事。一则可以让他们尽早认清形势,在员工薪酬支付上遵规守法;二来也让这些企业的内部清欠工作有个比较充裕的准备时间。尽早让他们知道消除侥幸心理,以便及早作好准备。

  更为重要的是,打击欠薪的工作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一些流动性大的建筑企业,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一些无证无照的企业,相关部门在监管监察上存在较大难度,而又正是这类企业最容易出现严重欠薪行为。如果相关部门出拳太晚,没有时间上的保证,岁末清欠的行动很可能就难有多大真实效果。

  打击欠薪既关系到外来工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到本地地方经济发展环境的保护,是与经济社会都有重大干系的必要举措,在岁末清欠的问题上,言胜于行,早胜于迟。 广东省广州市雍西武

  “保障支付”为何不能全覆盖

   截至2005年10月底,全国共有16个省、区、市建立了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这实际上意味着还有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可能在遭受工资拖欠的威胁。尽管多数省、区、市建立了工资支付监控制度,部分地方建立了以工资支付为主要内容的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但是,进城务工人员最看重的仍旧是“保障”二字,最缺的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保障,因此,惟有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才是真正针对解决工资保障问题的制度。

  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咨询服务工作,全国也仅仅有北京、天津、上海以及45个地级城市开通了劳动保障公益服务专用电话号码。看来,对于全国1.2亿的进城务工人员来说,能够有问题就去咨询的,只是为数不多的人。

  即便是已经有16个省、区、市建立了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政府清欠工作的艰难性仍旧不可轻视。一项制度既然建立起来了,就必须完整地执行。对制度的轻视,比没有制度更糟,因此,我们期望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真正成为进城务工人员的财产保障。 教育时报社郭加奇

  清欠期待破除旧思路

   近年来,中央对农民工欠薪问题不可谓不重视,社会舆论对农民工欠薪问题不可谓不关注,有关部门相关的制度措施不可谓不健全,但所有这些都缺少了一个解决欠薪问题的真正主角:农民工自己。

  从数量上看,如果加上其妻儿老小,全国的农民工约有4亿至5亿人。从作用上看,目前的城市生活和经济发展,都严重依赖他们。

  不过遗憾的是,虽然人数众多,作用巨大,但他们的市民意识、文明意识、道德意识以及融入现代社会的能力和意识仍然欠缺,此外,他们也缺少一套有效的组织手段的支持。由于权利意识没有充分觉醒,所以在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欠薪问题上,无法进行积极有效的参与,这才是农民工欠薪问题始终不能得到根本解决的最主要原因:只要别人稍一疏忽,他们就又拿不到薪水了。

  有关部门应该彻底反思一下“为民做主,包打天下”的旧思路,而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如何创造条件,让农民工自己以建设性的方式自己维护自己的权利上来。必须记住:没有谁会比农民工自己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中国商报社邬凤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