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话语中的国资自负(名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02:45 人民网-江南时报

  饱受“看不起病”煎熬的公众对新医改可谓望眼欲穿,新医改将在什么方面体现新呢?卫生部部长高强在近日的一次讲话中承诺,将打破公立医疗垄断,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政府集中财力办好一批公立医院,真正办成为群众提供优质、低价的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医院;同时,通过改革将一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吸引社会资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群众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据11月29日《新京报》报道)。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这句话似乎成了近来公共事业改革的流行语,铁路改革说是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部多次表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交投资”,还有什么义务教育、城镇供水、垃圾处理等等,都喊出了“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的口号。“社会资本”仿佛成为某种“改革正义”的代名词:社会资本一进来,资本就多元了,多元就竞争了,竞争就正义了。

  不过笔者以为,似乎表征着垄断者某种改革自觉和公平追求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恰恰蕴含着一种不公平,一种中心对边缘的俯视,一种国资对社会资本的特权优越感。

  “老大哥”国资拍着“小弟弟”社会资本的脑袋鼓励说:来我的地盘吧,咱们公平竞争!———这可能就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这种改革话语对应的真相,如此真相背后的现实是:在许多领域,国资以“人民资产”的名义,享有许多社会资本不可能享有的特权,在诸种规则中凌驾于其他资本之上处于一种非常优越的增值地位。这从“一些资源性与垄断性国企支撑着赢利的大半壁江山”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正因为“鼓励”中所蕴含的不平等对话,所以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为名的改革常常是不成功的。国资特权下,社会资本或者成为垄断行业柔化自身垄断形象的工具,比如民航业,在既得利益者的规则挤压下,民营航空根本不可能按自己的意志参与市场,一打降价旗号立即会被打压下去;或者成为公共事业转嫁责任的一个工具,把公益责任转给市场,自己去牟利,使公共产品陷入悲剧;而更多的情况是,意识到国资特权的存在,面对“鼓励进入”的呼唤,社会资本常常不敢进入,比如铁路改革就是如此:铁道部既制定规则,又负责审批,既充当裁判又下场踢球,草根资本的权益很难得到保护。

  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一个最大的成果就是,合法所得的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一视同仁的保护,宪法确立了各种财产的平等地位。诚如一位评论者所言,各种财产理应获得一视同仁的对待,没有哪一种产权有权凌驾于其他产权之上,获取特权租金。

  实际上,如果有一个产权平等的市场环境的话,社会资本进入某个行业何须别人一次又一次的鼓励?社会资本追求的就是“利润最大化”,这种内在的逐利本能是最理性、最有效的“激励器”。有利可图,公平竞争,政策又允许,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参与到这个行业中去的;反之,再费力鼓励也是鼓不动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在改革语境中的流行,恰恰折射出市场不公根深蒂固的存在。曹林,青年杂文家。

  《江南时报》(2005年11月30日第三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