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的生力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03:56 光明网-光明日报 | ||
球场一侧,在一片滚动的英文广告中,“方正”两个汉字显得分外骄傲。 方正集团出自北京大学。历数中国高科技自主品牌,身后多站着一所令人神往的高等学府:北大、清华、北航、交大、哈工大——从1999年开始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至今已颁发4届,7位得主中,5人曾在大学任教,他们是: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王永志。2003年,“神舟5号”和中国科技大学的量子通信研究等重大科技成就共同光荣入选年度“中国10大科技进展”成果奖。此前5年,全国共7所大学的10项成果入选这一重大奖项。 高校,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 创新观念:学术高地树起一面旗帜 2005年国庆期间,一辆氢动力汽车驶进中国科技馆,这是由清华大学研制的我国第一辆氢动力大客车。一群群好奇的孩子在车上看着、摸着、在驾驶座上坐一下,嘴里不断吐出“环保”、“节能”之类的词汇。对于“汽车可以不用汽油”这个“新闻点”,他们倒是一点儿也不奇怪。 有人说,今天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在世界中学生科技大赛上,中国的中学生已经可以作出机器人和针对红树林的研究报告。当这些孩子走进大学校门的时候,他们不应该失望。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我国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支生力军和重要方面军,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此,高校瞄准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作为凝聚人才的大熔炉,在实战中培养出过硬的科研队伍和后备力量,更为高等教育转变观念营造出良好的氛围。近年来,“创新”已成为高校多年不变的主题词。 正学风,树观念,正是高校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之一。 山东大学校长展涛说:“让我们的理念率先一流。”他对大学“一流理念”的解释是:“大学要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还要引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创造。”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985工程”随即启动。从这时起,中国高校的“引领”意识逐渐增强,创新观念成为大学——这个被称为“学术高地”上树起的一面最夺目的旗帜。包括人事制度改革在内的高校进行的一系列重要改革无不围绕着“创新”展开。在“985工程”二期建设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讲话指出,努力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的跨越式发展,是我们建设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当务之急。在多个场合,他多次重申,高校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可以说,创新,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 自觉追求: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 2005年11月13日,周末的北京大学显得非常平静。在英杰交流中心两间相邻的会议室里,“‘全球化进程中的东方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与“第30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北京赛区预选赛”正在同时举行。当杜维明、汤一介、陈来等知名学者畅谈东方文明的发展方向时,200多名来自全国高校的大学生正在计算机前展示他们的才华。据美国得州州立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黄金雄介绍,由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组成的代表队曾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两度夺得冠军,上海交大也是亚洲唯一一所夺得过该赛事冠军的高校。此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和台湾大学也都取得过骄人的成绩。 在相同的时间、相邻的地点,举行这样两个会议,或许只是一种偶然。但是,一只眼睛看着社会科学前沿,一只眼睛盯着科学技术的顶点,这就是北大目前的生存状态。何止是北大,在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命题下,经过“211工程”、“985工程”,一批中国知名学府已经把“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竞争力”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清华,在复旦,在那些知名高校,到处可以看到相同的情形。 据统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0%建在高校,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设在高校。国家启动的5个国家实验室试点中,有3.5个建在高校;高校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662人,约占我国两院院士总数的49.7%。2004年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占总数的78%;获重点项目资助占总数的65%;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占资助总数的63%;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占资助总数的67%;2004年度高校承担“973”计划占全国总数的42%。高校科技经费总量保持快速增长,1998年高校科技总经费为82亿元,2003年增加到253亿元,年均增长34.8%。2004年高校科技经费总量达344亿,比上年增长36%,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校不仅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还是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以及高科技产业化的生力军。目前,高校已孵化培育出一大批成长性较好的高科技企业。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软股份、华中科技、交大昂立等备受社会关注的高科技企业集团。高校科技创新正致力于由跟踪向原始创新、由模仿向自主创新、由自我循环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向集成化、社会化和规模产业化等方面的重大转变,从根本上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 回顾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王永志的自主创新之路,无不是以国家目标为导向,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家重大需求,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解决国家建设的重大问题为目标,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知名高校的自觉追求。 百年树人:高校自主创新的终极目标 2005年3月28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讲话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他还强调,科技的灵魂在创新,科技的活力在改革,科技的根本在人才。要大力培养和积极引进人才,做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 在高校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培养自主创新人才,无疑是为整个民族固本培元。 不久前,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饶子和带着一群20来岁的研究生,完成了《线粒体呼吸链膜蛋白复合物II晶体结构》的论文,这篇论文发表在学术刊物《Cell》杂志上,第一作者是饶子和的博士生孙飞。 “像孙飞这样的学生,在我的研究小组里有一批。在带学生的过程中,感到学生比自己强是令我最高兴的事。”饶子和说。 饶子和不仅这样说,而且实实在在地为学生们做了很多事。他名下的博士生就学期间几乎都有在国外进行研究、考察的经历,饶子和说:“科学的灵感在于交流。”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校在自主创新的平台上,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机遇,为后起之秀开拓了空间。 1999年,西南交通大学提出,向本科生开放重点实验室,让学生在研究中当助手,参与研究方案的制订,参与工程设计、软件开发、进行创新性发明和科技制造。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认为,此举对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这项措施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百年树人。国务委员陈至立2005年3月28日在长江学者座谈会上指出:“只有拥有高层次创新人才,才能实现自主创新。”教育部部长周济鼓励高校“从我国的国情、特色出发,创新人才工作思路”,在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的基础上,突破现有的科研组织、管理办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政策特区”、“人才特区”,寻求创新的人才汇聚模式、创新的科技组织管理体制和创新的科技组织运行机制。 1993年2月,被称为“当代毕升”的北京大学教授王选,毅然离开了科研第一线,当时他56岁。不久,他又放弃了管理岗位的工作。王选最敬重的人是“两弹元勋”邓稼先。他称邓稼先“不仅自己才华横溢,而且能够让手下比他更出众的人充分施展才华。”事实上,王选一直在为年轻人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知识英雄”创造条件。他说:“世界上从来没有过55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他把方正交给年轻人管理,方正集团因此而更加年轻。自主创新的命脉,就这样延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