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谢永增:绿塬沃野天地宽(画坛掠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04:1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谢永增:绿塬沃野天地宽(画坛掠影)
秋夜溪水

  谢永增作

  中国人历来崇尚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天人合一、两仪谐和、刚柔并济被传统美学所体现。平中见崛、以虚写实、粗犷中含纤巧、精细中显雄阔的表达风格成为中国艺术之审

美传统。正如谢永增的山水画,大气雄健,却又分明透着纤细精妍的笔痕,平而蕴奇,稳而含变,峰岱林壑,森然峻茂,阳刚之气勃然充溢,然又不止于此。就局部而言,犹见婉约柔和、清闲透逸。二者相悖而共存,愈耐人品味。如此对立统一的表现手法成为谢永增笔墨的独到之处。

  谢永增又决非墨守陈规。他常持观察自然之心,领悟自然万古永恒却又运动变化规律,领悟物我交融,“以天地自然为筋骨,人格修养为血脉,文学功底为肌肉”,凭主观精神旨趣化铸审美景象之妙谛,而将此心得施于画幅,从此处最能看出画家对源远流长的中国山水画审美要求的把握能力。

  顺沿着谢永增的创作时间欣赏其作品,很容易发现他泾渭分明的创作风格。之前以北方的“塬”为主题,工笔待之,其时诞生的《绿塬》、《沃野》、《天边的云》、《大秋天》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之后,他水墨洇氤点染皴擦更让人耳目一新,而空灵与浑厚的和谐之美则时刻振奋着人心。看过《秋夜》、《秋林溪水》、《日食》的水墨淋漓,你很难想象色彩亮丽泽润,有如弦乐般清新雅脆的工笔作品《天边的云》、《夏日》怎么可能出自一人之手。

  2002年初,谢永增从河北衡水调入北京画院,据说这件事曾在中国美术界引起不小的震动。耿耿于怀者认为时年40岁的谢永增资历太浅;钦羡者则认为谢永增多年辛苦耕耘理应有所回报。外界的褒贬未能左右谢永增的创作理念,凭着扎实的功力和独特的画风,谢永增跻身于大匠之门的北京画院。

  谢永增说,与别人比自己算是笨人。纯朴的农村生活经历使其不善言辞、不会变通,又认死理,故被人称为一个只会画画,不懂情趣的人,只认准一条:大道是由小道走成的,该走的路就得一步一步走,少走一步也不成。而美术界评价谢永增在创作初期即以一种革命的姿态出现。他以夸张的形体、工细的笔法、大胆的色彩、繁复而又充满内在旋律的构成揭开了自己艺术创作的序幕。在前期的创作中,谢永增从民间美术的沃土中找到了一片广阔的发展天地,他打破了山水、花鸟、人物的界限,将丘陵地貌、庄稼、小径、人物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笔下的庄稼有着简约而富有生命力的符号形式,画面中的人物也有很强的典型力量,神情中有一种近乎漠然的坚忍与平静,就像是这黄土地上所生长的最有生命力的庄稼。在他以丘陵庄稼为基本内容的系列作品中,大片的玉米、高粱等无一不以一种质朴与种植它们的农民形成了内在的和谐。

  显然,谢永增很自谦,因为那并不是笨人能够做得到的。

  谢永增以工笔创作入手,但他没有随流跟风选择花鸟鱼虫为题,而是放笔直叙北方的“塬”。以塬上庄稼、田间的纤径、暮归的农人为描绘对象,画面谨细工致而不塞涩,茂密而不繁峭,设色娟丽,清气贯透,秀润中颇富天趣。作品四处泛溢的夸张中工笔创作具像写实的灵魂依然显现;而作品的气势早已抛弃工笔的小资情调,替代的则是写意具有的气象万千和苍劲磅礴。

  说到这里,似乎已经找到了谢永增从工笔过度到写意而依然能够“严丝合缝”的原因了。在他近年的创作中,不论是《秋夜》还是《蕴土》,谢永增都赋予了作品强劲的气势和情趣。山峦在钩月的辉映下明暗错落,月光投照到树木上,冷晖的折射一片朦胧。谢永增充分地把握了对光的理解和运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特定的作品所需要的对比关系。

  如今,谢永增的作品在收藏界极受追捧,那幅曾经给他带来好运和巨大荣誉的《绿塬》,十多年过去了依然令许多人心动。谢永增在他的作品里巧妙地把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恰到好处地融合,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的表达空间,作品意蕴更加丰富,这也是近几年他的作品日益引人瞩目的主要原因。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1月30日第七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