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厚积薄发的文化跨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04:24 青岛新闻网

  厚积薄发的文化跨越

  本报记者李魏

  2002年,首届青岛文化项目推介会上,数十家本土企业通过文化主管部门刊印的文化项目推介简易手册,与数百项公益文化活动“联姻”。企业开始公开有序、组织化规模化

地参与到城市公益文化事业的建设中。

  青岛最初正是以如是创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开辟了社会资本进军文化领域的有效路径。据有关部门的初步统计,以推介会为发端,青岛文化事业累计应用社会资本从2002年的8858万元激增至2005年的20亿元,它是“十五”期间城市文化繁荣推进的一个鲜明缩影,也是过去5年间,政府不断创新文化服务管理理念、实现城市公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重历史性跨越的见证。

  与此同时,另一项粗略统计则显示,从2001年至2005年,青岛市、区两级财政用于城市文化设施建设的总投入累计逾2亿元,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

  社会资本为主、财政投入为辅的数字背后,是5年的累积与薄发。“十五”末,城市首次赋予文化以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新姿势,这座曾一度被诟病为“文化历史欠账太多”的城市以激增的投入彰显了全面加速提升城市文化功能的信心与决心———“音乐之岛”、“影视之城”成为2005年城市崭新的文化命名,与“帆船之都”并起,将被锻造为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都市蓝图中不可或缺的城市文化品牌;一系列与城市经济总体规划相对接的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启动;青岛成为全国城市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范本;城市文化产业凸显潜力,增加值突破100亿元……

  点面结合———文化设施建设渐成体系

  从总投资7500万元、陈列空间逾2万平方米的东部标志性文化建筑———文化博览中心,到市图书馆的一次搬迁和两度建设改造;从群众艺术馆通过两次升级换代最终成为国内同类设施的佼佼者,到工人文化宫先后三期文化活动设施的使用和在建;从实施改造的青话小剧场和中国电影院2003年的投入使用到2004年青岛首座影城———汇泉电影城的正式开门纳客,过去5年中,青岛以有条不紊的步伐实施对城市文化设施的重点建设。而如今,这一单点推进式的常规建设频率和发展建设模式已被打破,市级公益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大项目建设、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多头并进,不仅弥补了过去若干年所累积的历史欠账,更描画出未来城市文化的发展空间。

  2005年,由市发改委组织牵头,市规划局会同市文化局参与编制的《青岛市文化设施发展规划》出炉,青岛文化设施建设首次正式列入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和规划要求,拥有了与城市发展现状相对接的定量布点配置依据,从而形成了覆盖全市、层次分明的青岛文化设施建设体系。

  以大项目带动的大型文化设施建设体系成为“十五”末城市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由凤凰岛影视传媒基地和12区市影院建设为核心所组成的青岛影视产业设施网络,是打造“影视之城”文化品牌的基石与载体;投资6亿元开工建设的青岛大剧院项目与先后改造完成并经过市场验证的青大音乐厅、市人民会堂,以及率先成为东部音乐演出设施品牌的丽晶音乐厅,使青岛迈向“音乐之岛”的步履显得更加清晰而坚定;青岛有史以来最大的旅游项目———青岛极地海洋世界在海豚表演馆东侧的动工,国内首个文化艺术主题园区———青岛现代艺术中心在东部海滨的奠基,共同勾勒出中国最具特色的城市休闲海岸线的雏形。

  由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及区(市)级“两馆”(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为核心的公益性文化设施体系,和由街道社区文化中心、镇文化中心所组成的基层文化设施体系也在“十五”取得完美衔接,从而初步构建起了相对完善的青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大框架。

  破除拘囿———城市文化功能全面提升

  5年的累积,青岛已经逐步走出文化主管部门及其隶属的文化单位的“小文化”拘囿———丰富多元的群众文化活动涉及不同的受众群体:老年人、学生、民营企业、战士、残疾人、驻青外国友人、外来务工者;对于城市重大节庆活动的参与,和与旅游局共同策划开辟城市文化旅游线的突破性出击,使城市文化资源得以最大程度地整合利用,一改过去行业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松散局面;今年,围绕“音乐之岛”、“影视之城”两大城市品牌的定位,接踵进行的“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暨青岛音乐节”、“青岛与电影”大型晚会以及“亚洲电影文化合作国际论坛”等活动,则首次将文化提到了城市对外形象代言的历史性高度。

  由“小文化”向“大文化”的嬗变与城市文化功能的跨越式提升相辅相成,而功能提升的直接体现是有限的城市文化资源得以最大程度地润泽和覆盖到更加广泛的群体。5年中,城市文化不仅突破了行业的拘囿,更打破了地域的局限,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能够感知这一文化功能的升级、文化服务的逐步完善所带来的、为民众所共享的文化利益的最大化。

  据介绍,目前,以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和文化宫为代表的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已结合自身特点拓展和更新了服务领域与服务内容;而最能体现“文化利益最大化”的青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初步实现了与家庭数字电视系统的对接、与农村党员教育网络的对接、与数字图书馆的对接、与公益文化服务网络的对接、与政务网的对接,也就是说,在家、图书馆、机关、社区、村镇,都能够通过网络获得文化收益。

  然而真正要确保城市文化功能全面提升,使全民共享文化利益,还有赖于系统的政策支持。2005年初的全市文化系统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建立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紧接着市政府《关于建立扶持农村文化发展服务平台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要“将文化建设领域存在的城乡差异最大限度地减到最低,进而实现二者的均衡发展”,还有下半年6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农民工文化服务平台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青岛率先明确提出了“3年内构建起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活动建设三位一体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并将这一文化的润泽扩展到了城市特殊群体———外来务工者。

  跨越百亿———文化产业彰显潜力

  就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的同时,青岛已经感知到文化的产业化脉动。

  青岛在2004年便已制定了城市文化产业统计体系,确定了地方文化产业的领域和范围,这一标准与国家2005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基本吻合。

  根据该项国家标准,2004年度我市共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101.6亿元,占全市GDP的4.7%,远高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就经济总量而言,文化产业增加值大体接近于批发与零售业,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则占到全社会就业总量的4.1%,相当于全市住宿餐饮业的就业数量,充分彰显了青岛文化产业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而在青岛“影视之城”概念的适宜土壤中,以民营资本为主流的影视公司正逐步向影视产业链的上游成长跃动。以影视产业为代表的个私经济业已成为青岛文化产业就业的重要渠道。

  另外,作为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为主的相关文化产业层,有全市文化产业“三驾马车”之称的市南、城阳和胶州则脱颖而出,共同形成了以工艺美术品、玩具制造业、文化视听设备制造业为主打的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其累计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3.7%。

  站在“十五”的坚实基石上,我们可以听到“十一五”壮丽的文化奏鸣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