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深圳因崇尚读书而更受人尊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05:07 深圳特区报

  第六届深圳读书月在书香四溢万众参与的浓浓氛围中于今天落幕

  深圳因崇尚读书而更受人尊重

  全国先后有近百个单位前来考察,20多个省市借鉴其运作模式开展读书活动

  11月是读书的“狂欢节”,深圳因读书月而满城书香。

  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深圳读书月已成响当当的文化品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好评:

  “我到过国内外很多城市,看到过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但是在文化塑造的力度、速度方面,没有比深圳读书月做得更好的。”著名学者余秋雨说。

  “读书月已成为深圳市的文化品牌和形象,并且是文化发展的‘标志’之一。”北大教授谢冕认为。

  深圳读书月已经显示出巨大的辐射力,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先后有近百个单位前来取经,20多个省、市借鉴其运作模式开展读书活动。

  一座城市的文化节庆,引来好评如潮,取经者络绎不绝,深圳读书月究竟魅力何在?举办六年来,她对普通市民,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现在,让我们来细心“探究”。

  魅力之一

  市民尽享“文化大餐”

  进入21世纪,城市之间的竞争迈入“拼文化”时代,读书月正是深圳决策者“拼文化”的一项战略举措。经过6年苦心经营,读书月如今已经融入每一位深圳市民生活,成为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和实现文化权利的有效载体。

  在宝安开电子厂的李先生,上周专门挤出时间来到书城,从读书月推荐书目中选购了40多本,有钱穆的《灵魂与心》、布莱森的《万物简史》等,小推车装得满满的。他说,自己嗜书如命,但由于工作太忙,很难有时间到书店书堆中挑选。自从有了读书月,他每届都来买推荐书,既省时、又放心,回去可以看一年。

  在深圳,像李先生一样爱上读书月的市民很多,有的要到“读书论坛”聆听大师的声音,有的要参加“书香家庭”评选,有的希望在“辩论赛”上展示才华,有的想在“现场作文大赛”中一决高下……读书月,已经融入深圳人的生活。

  这些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市老领导和宣传文化部门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深圳读书月的各项工作,坚持努力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文化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文化立市”战略,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使每年的11月变成了深圳人的“读书狂欢节”,使读书求知这项市民最基本的文化权利得到了很好实现。

  六届读书月共推出各类读书活动600多项,为市民奉献了一个个“文化盛宴”。中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优秀读物进社区、爱心助学义卖、经典诗文朗诵会、快速阅读大赛、家庭读书竞赛、百万市民讲外语……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活动,搭建起市民参与和享受文化大餐的巨大平台。无论是英气勃发的年轻人,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或者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在读书月活动中,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项目。

  年年读书月,岁岁不相同。为了更好地满足市民需求,读书月不断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老的项目精益求精,新的项目层出不穷。

  今年读书月,福田图书馆创新服务形式,推出“你看书,我买单”活动,在深圳书城设置专门书箱,凡福田区机关工作人员和福田区图书馆热心读者,只要在书城看到自己中意的图书,选出后即可投进书箱,然后再留下本人的详细地址,区图书馆把书集中采购之后,就会逐一送到读者手中。

  始终关注最大多数人的读书愿望,“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群众”是读书月一贯坚持的原则。第三届读书月实施“六进”方案:进学校、进机关、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把书香送入千家万户;第四届提出了“进一步走进企业社区”。在“深入社区”的宗旨下,南澳街道的“广场送书”、平湖街道的“好书推荐会”、罗湖区的“本土诗文朗诵会”、龙岗区的“书香进企业”等应运而生。这些活动贴近市民、融入生活,备受市民喜爱。

  在“深圳人读书状况”问卷调查中,组委会获知数百万外来劳务工,大部分是高中乃至初中以下学历,读书需求十分强烈,而且更需要外界的帮助。于是,今年读书月专门为外来青工“量身定做”了一系列项目:“深圳,我的家园”来深青工征文比赛、“青工读书成才”大型报告会、“来深青工论坛”、打工格言竞赛……此外,还有大量深入社区、深入基层的读书活动,可以让外来青工尽情享受浓郁的书香。把更多目光投向基层,投向外来青工,体现这座城市的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社会。

  读书月越办越好,越办越精彩,而不变的是政府对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强烈责任感,和对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执着追求。正因如此,读书月已经和深圳人密不可分,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攀升。

  魅力之二

  浓郁书香“涵养”心灵

  读书月激发了深圳人的读书热情,营造了满城书香。在这座年轻的城市,书香像阳光一样洒满每一个角落,“涵养”人们心灵,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并浇灌出灿烂的文明之花。

  有人会说,自从有了文字,人类就与读书相伴相随。对深圳来说,由于年轻人多,竞争激烈,对读书学习的热情一直比较高。读书月对深圳人的读书生活,对营造“书香深圳”,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我们可以先看几组数字:2000年首届读书月期间,深圳书城的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0%;进入深圳图书馆和少儿图书馆的读者人数,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5%和20%。此后,每一届读书月,书城的书籍销售额都以20%到25%的增长率稳步攀升。

  第四届读书月期间,深圳九鼎文化调查公司的调查显示,在读书月活动的影响下,深圳人平均每天读书半小时的人群,由上年的35%上升到当年的55%。

  从书城快速攀升的销售额,从图书馆不断增长的读者数字,从人们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读书上,我们可以看出,读书月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读书行为。一家文化公司的调查更直接地给出了答案:60.3%的读者认为,读书月刺激了自己的购书欲望;61.2%的读者表示,读书月期间的读书时间比平时有较大增加。读书月使许多人收拾身心,从麻将台、酒楼的饭桌,从琐碎无聊的闲散中回到了书房;使许多家庭变成了“老少皆书迷”的学习型家庭。读书正成为深圳人的一种风气、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

  在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过程中,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发布信息,刊发报道,引导阅读,为读书月营造了强大的舆论氛围。深圳的几家报纸,每年的11月份天天都有读书月的报道。据了解,第五届读书月中央、省、市媒体累计刊发新闻报道3000多条。

  读书月在营造读书氛围的同时,大力倡导“健康阅读”,引导读书方向。对一个人来说,读什么书甚至比读不读书更加重要,因为书的内容良莠不齐。

  六年来,读书月每届都有鲜明主题,把正确的舆论导向蕴含其中,把丰富的人文内涵渗透其间,营造健康向上的读书氛围。如第三届读书月主题是“建设公民道德、实现文化权利”,第四届读书月是“提高城市品位、享受健康人生”,第五届读书月是“提高市民素质,面向城市未来”,今年则提出了“阅读、进步、和谐”的主题。每一届的主题都是围绕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当前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来确定,既是政府的倡导,又传达了整个社会的文化诉求。

  此外,每届读书月都要推荐上百条书目,这些书是经过专家委员会精心挑选,一年来各大出版社出版的精品,每届都成为市民热购的对象。经典著作进入书房,对引导读者阅读取向,提升阅读品位,发挥了极大作用。

  对一个人来说,勤读书,读好书,在生活中很重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古今中外,这样的名言警句不胜枚举。读书使人丰富使人聪慧使人坚强,读书给人知识给人力量给人方向。读书月营造读书氛围,倡导“健康阅读”,让鹏城人更有学识、更有智慧、更有修养,因而也更加文明,更受人尊重。

  著名专家胡思远评价“读书月效应”时说,在全国文明城市的评选当中,深圳的多项指标靠前,这里面不得不提的是读书月的促进作用,它让深圳市民提高了文化品位,培养了优秀的文化素质。

  “文化立市”重在“立人”,“立人”的关键是提高素质。读书月对“立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效应”越来越大。

  魅力之三

  学术文化提升城市品位

  学术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灵魂,也是深圳文化的“软肋”。“读书月”通过举办“读书论坛”等活动,整合国内外学术文化资源“为我所用”,成为强化深圳学术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助推器”。

  经过20多年的积累,深圳文化发展如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提高,这个提高,不仅是量的扩张,更是质的提高,也就是要达到文化的高品位,这是建设国际化的高品位文化城市必然要求。

  深圳读书月正是兼顾了文化的普及和提高两个层面,开展读书征文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评选书香家庭等诸多活动,都是深入基层,普及读书活动,推广读书行为。而像“读书论坛”、“博士论坛”、“全国校园文学论坛”等极具影响的活动,则是在普及的基础上进行提高,使这座城市的人和这座城市达到更高的文化品位。

  经过多年运作,“读书论坛”已经成为读书月中的精品活动。金秋时节,“大师翩翩来,妙论节节高”。名家大师把高深理论、权威思想、宏大哲学带到深圳宣讲,让深圳的普通老百姓能接触到以往只能在少数高雅的学术殿堂才能听到的学术理论和精深思想。据统计,历届来深参加读书论坛活动的专家学者已有40多人,他们当中,有国学大师、有“两院”院士、有知名学者、有名校教授,讲座的内容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活健康等众多领域。从历届登坛的饶宗颐、余秋雨、谢冕、王蒙、龙应台、金庸、李欧梵等大师,到本届开讲的扬之水、余华、毕淑敏、梁从诫等名家,他们的学术思想大放光彩。

  家住梅林的何老先生,从上届到本届读书论坛,几乎是场场必到,每次都带着一个小本子认真记录,回家后还要写些文字对听过的论坛作一番回顾,并记下自己个人的感受。他告诉记者:“聆听大师声音,领略大师风采,简直是人生最高级的享受。每听完一场,都有‘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举办这种免费的读书论坛,对广大求知向学的市民来说,是一件极大的好事!”读书论坛很多时候都因为听讲人数太多,而不得不让很多人席地而坐。据悉,目前已有近4万人次的市民参与了历届读书论坛。

  文化是流动的,在流动中文化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读书论坛这一桥梁,这些智慧满怀、学识精深的文化大师、专家学者先后来到深圳,面向深圳市民传播学术思想,弘扬人文意识,宣讲现代理念,播撒文明因子,实现了这种学术文化、高端文化向市民文化的流动。

  专家认为,深圳文化发展成就很大,但从学术文化的角度来看,深圳本土尚未产生多少大师级的专家学者,深圳仍需努力培育扶持本土学派。在这种时候,读书月通过举办“读书论坛”这类活动,把国内外流动的学术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为我所用,把外地学者的研究成果吸纳到深圳。这对这座城市学术文化的普及、人文精神的弘扬,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长此以往,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不愁得不到提升。

  在深圳读书月中,还有一系列活动在不断增加这座城市的国际味。百万市民讲外语、中学生英文短剧大赛、英文“深圳知多少”知识竞赛、全国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青少年英语节等活动,吸引了数百万人积极参与。一旦深圳市民上至白发老人,下至黄口小儿,见了“老外”都能随口说“英格里西”的时候,我们这座城市离国际化也就不远了。

  魅力之四

  “深圳模式”辐射全国各地

  深圳读书月一诞生,就被中央媒体誉为“深圳的一个创举”,这些年吸引了大批考察团。深圳读书月的“星星之火”,如今已在全国呈现“燎原”之势,极大地彰显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辐射力。

  经过6年的努力,读书月已经走出了一条市场化、社会化的新路子,形成了“政府倡导、专家指导、企业承办、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独特运作模式。在具体实施中,组委会积极探索,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委托承办的成熟制度,他们打破以往单纯按系统或行政划分的局限,将活动交由深圳发行集团总承办,新闻单位等其他部门联合承办,同时还吸引了万科、民生银行、卓越集团等知名品牌企业共同参与。众多社会团体和机构的合作,为读书月带来了新的气象,他们以更专业的服务、更有效率的运作、更充足的资源,使读书月的各项活动更加精彩纷呈。整个过程中,政府虽然花钱很少,却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这种运作方式被国内许多同行称为“深圳模式”,已经显示出越来越强的辐射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取经者。

  今年11月15日,成都市新闻出版局来深调研深圳读书月的成功经验,表示该市明年准备举行类似的文化节庆。之后南宁市的考察团接踵而至,考察团负责人表示,深圳读书月运作得非常好,对南宁市有很好的启发作用。明年将借鉴深圳的做法,努力把南宁读书月办得更好。

  在今年第六届深圳读书月开幕式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司长张福海在致辞中表示,是深圳读书月有力地促进了全国性读书热潮的形成。他说,深圳读书月自2000年首创,如今已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前5届直接参与深圳读书活动的全国出版社多达400多家,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借鉴深圳读书月形式开展读书活动。

  先是珠江三角洲的近邻城市中山、江门、东莞纷纷仿效深圳办起了读书月或读书节;接着,青岛、重庆、兰州等城市和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的读书节庆也轰轰烈烈开展起来,这一热潮甚至波及到了河南新郑、福建乐清、江西庐山这样的中小城市。此外,惠州、济南等地的读书月也在紧锣密鼓筹划之中。

  读书月的“深圳模式”不断被国内各地借鉴,其活动本身也吸引了全国各地普通读者踊跃参与。本届读书月举行的“读书知识大赛”就有来自天津、江西、广州、东莞等外地市民参与,在一份来自天津的答题卡上,读者蔺先生写到:“虽然在千里之外,但我还是能够感到深圳读书月传递来的热力。这样的活动惠及大众,有理由得到全国不同地方读者的支持。”

  深圳读书月向全国辐射的不仅是文化节庆活动的运作模式,还有深圳人的“爱心文化”。通过举办“赠书献爱心”活动,前五届读书月累计募捐图书近千万元,分赠给了云南、贵州等18个省区市的60多所学校,直接受益的师生、群众多达数十万人。本届读书月赠书活动异常红火,仅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捐赠了近20万元图书,此外,组委会还从全国近50家出版社募集了价值150万元的图书。

  综观世界各地众多名城之所以“出名”,有的因为风景秀丽,有的因为历史悠久,有的因为名人辈出。也有很多城市,仅仅因为举办了一项文化活动而广为扬名,像法国的戛纳市就是典型的例子。

  对年轻的深圳来说,这里没有秦砖汉瓦,没有厚实的文化积淀,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文化立市”战略的指引下,凭着对发展文化的执着追求,深圳读书月一定会成为像“戛纳电影节”一样的城市文化标志。有一天,人们说起深圳不但会自然想到“文博会”、“读书月”……还会因为这座城市喜爱读书,而投去更多尊重的目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