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架起城乡统筹发展的“金桥”(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05: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李俊渠李晓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河北省衡水市坚持把“三下乡”活动作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推进城乡互动的重要载体,在城乡之间架起了一座统筹协调发展的“金桥”,走出了一条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

  十年不懈“三下乡”:深化拓展常抓常新

  衡水市地处冀中平原,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3%,“三农”特征明显。1995年,中宣部等10部委提出开展“三下乡”活动以来,衡水市委深刻认识到,“三下乡”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也不是一般的扶贫送暖,而是构建城乡联系,密切党委政府与农民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在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的有力抓手,是促进城市各种资源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重要之举,为此市委始终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10年来,衡水市在推动“三下乡”工作中,认识不断深化,措施不断出新,内容不断拓展,机制不断完善。“三下乡”活动之初,衡水市依靠大范围、高密度的集中活动迅速打开了局面。但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他们感到,单纯依靠“送”,难以从根本上适应农村发展需要,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要确保“三下乡”常抓常新、富有成效,必须在搞好集中活动的同时,立足于把主要精力和力量放在抓好经常性工作上来。基于这样的认识,衡水市重点抓好了五个转变:在活动时间上,由“常下乡”向“常在乡”转变;在活动内容上,由单纯自上而下的“送”,转变为“送”“建”结合,以“扎根”为主;在工作安排上,由部门行为转变为全局工作;在工作方式上,由注重集中活动转变为规范化制度化的经常性工作;在工作范围上,由抓试点和小范围农民受益,转变为由骨干队伍和示范基地带动广大农民受益。这“五个转变”既体现了“三下乡”不断深化发展的方向,也为“三下乡”活动长盛不衰提供了根本保障。

  服务农村“三扎根”:有益探索成功经验

  衡水市在“三下乡”工作中,强调工作思路上的“四个结合”,管理方式上的“四个到位”,工作机制上的“四个保障”,将“三下乡”变成了“三扎根”。

  ———工作思路上的“四个结合”:一是将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市委始终以农民需求为第一信号,并把各项工作“一竿子插到底”。二是将行政推动和市场驱动有机结合。市委下发专门意见,把“三下乡”工作列为对有关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推行了有偿技术信息服务、科技承包等市场运作方式。三是将外力帮助与提高农民内在能力有机结合。通过积极培训农村中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文化、科技、卫生人才,带动广大农民群众提高素质。四是将临时性服务与经常性工作有机结合。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市、县、乡三级农技服务中心、信息中心,确保了“三下乡”成为“常在乡”。

  ———管理方式的“四个到位”。一是设施建设到位。衡水市坚持以“阵地意识”抓设施建设,在全市114个乡镇建立了文化站和新华书店发行网点,80%以上的农村建立了广播室、图书室,村村建起了卫生室。二是示范带动到位。健全了文化网络和文化体系;建立了示范基地(园区)、示范乡、示范村和示范户四级示范网络;建立了一批条件比较好的示范乡镇中心医院。三是队伍建设到位。积极开展了“农村科技带头人培训工程”等系列活动,使更多的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提高了致富能力。四是提供服务到位。各县和市直“三下乡”部门都建立起服务中心,各乡镇建立服务站点,建立健全了农村科普网络。

  ———工作机制的“四个保障”。一是政策保障。市委把参与“三下乡”活动和个人职称评定、单位评先创优挂钩。二是服务保障。实施了“为民服务直通车”工程,在全市开通了“160农业技术咨询专线”等服务热线,率先在全国地级市创建了“三下乡”网站。组建了农业科技专家巡回服务团、文化艺术团100多个,备有“文化大篷车”、“农机服务招手停”等下乡服务专车200余辆。三是组织保障。市县两级党委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宣传部牵头、40多个职能部门参加的“三下乡”领导小组。四是资金保障。市、县两级财政和有关部门逐年递增“三下乡”专项资金,同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涉农部门和通讯、保险等企业,在基层设立经营服务站点,形成了多方筹资支援农村建设的工作格局。

  城乡统筹有“金桥”:深刻启示新的目标

  回顾衡水市“三下乡”活动10年的发展历程,不仅发展了农业,繁荣了农村,富裕了农民,架起城乡统筹发展的“金桥”,而且为“三下乡”活动持久深入开展下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寻找城市文化科技卫生资源向农村转移的有效载体,架起城乡统筹发展的“金桥”。通过有效载体实现城市丰富的科技、文化和卫生资源向农村转移,并使之真正扎根于农村。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有效的载体。实践证明,“三下乡”活动始终围绕广大农村群众的利益需求,用实实在在的服务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把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从城市传播到乡村,在党和农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将“三下乡”活动深入持久开展下去,必须围绕农民不断变化的需求,不断创新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方式方法。

  ———将“三下乡”活动深入持久开展下去,必须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引进市场机制,不断增强下乡主体的内在动力。敢于打破思想和体制障碍,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形式,建立农民与科技人员联合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真正激发下乡人员的内在动力。

  ——将“三下乡”活动深入持久开展下去,必须加强领导,组织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30日第八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