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美国主流报章严词敲打日本 称其修宪行为具有“危险的军国主义倾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09:12 南方日报

  在美国颇具影响力的《纽约时报》,最近敲打日本的论调日益鲜明,不但在靖国神社问题上赞同中国的主张,而且还对日美安保以及日本修宪等问题提出异议,反对强化日美同盟,认为目前的日本已经具有“危险的军国主义倾向”。

  反对强化日美同盟

  该报11月19日刊登了一篇题为《对华冷战政策》的社论。社论批评布什政权的对华政策与冷战时期的对苏“遏制”政策没什么区别,认为“中国目前根本没有对美国造成明确的军事威胁”。此外,该报不赞成布什政权与中国周围的国家强化军事关系,并指出“日本就是一个最麻烦的实例”。

  社论称:“布什政权正在为此前让世界感到忧心忡忡的日本政府卸掉二战后军事上的制约和包袱,积极地帮助其达成极具野心的地区安保目标。”

  严厉指责小泉拜鬼

  《纽约时报》9月13日刊登的一篇社论发表了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以及日本修宪的看法。

  社论说:“自民党在选举中获胜,说明日本民众容忍了小泉首相愚昧盲目地拥护军国主义这一日本传统。”“小泉首相参拜供奉着军国主义者的靖国神社,追求更加强硬的军事政策,让亚洲的全体舆论为之提高了警惕。”

  这篇社论还说:“小泉首相竟然毫不避讳地公开拥护军国主义这一日本最邪恶的传统。靖国神社不仅是供奉着日本250万阵亡官兵亡灵的神社,更是让军国主义者堂而皇之地追思、祭拜那些在国际审判中被判作甲级战犯的14个肮脏灵魂的场所。他们在20世纪前半叶长达数十年的战争中,残忍地杀戮了朝鲜、中国和东南亚不计其数的无辜生命。而参拜靖国神社却使现在的军国主义者们对当年残虐暴行的悔改之意消失殆尽。”

  社论还公然严词指责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说:“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对在战争中牺牲的日本官兵的子孙们莫大的侮辱。小泉首相明知他自己在做些什么。虽然他参拜的行为获得了日本自民党右翼的礼赞,但他必须抑止这种势力的蔓延,不然后果将不堪设想。”

  修宪具危险倾向

  这篇社论认为,现在的日本仍然残存着军国主义传统,恪守这个传统是“愚昧和盲目”的行为。说小泉首相的安保政策均为“军国主义”的体现,是让整个亚洲高度警惕的军事政策。

  此外,该报还将获得了日本大多数国会议员和国民支持的修宪行为视作“危险的军国主义倾向”。

  参编

  相关链接

  近期部分美报视点

  美国《洛杉矶时报》23日文章:日本着眼于解除对军队的束缚

  对小泉以及他那些目前控制着日本的保守盟友而言,修改宪法是朝着去除日本的“战败国”身份、允许它再次成为“正常”国家而迈出的关键一步。国际社会对日本的怀疑主要出于以下感觉:日本领导人对该国过去血腥的帝国主义行径既无悔改之意,也没理解它给世界人民造成的永久痛苦。这一印象因小泉对靖国神社的参拜而进一步加深了。

  美国《华盛顿邮报》23日文章:日本修宪重新给军队定位

  自民党公布宪法修改草案的做法旨在提高日本在国际上的形象,以便与它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相称。

  宪法修改草案保留了规定日本天皇为这个国家象征的内容。但宪法修改草案淡化了政教分离的概念,它将使在任首相更容易地参拜靖国神社。小泉纯一郎每年对靖国神社的参拜已在中国和韩国引起公愤。这两个国家的官方人士都对宪法修改草案中关于军队的内容表示担心。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0月24日文章:小泉危险的承诺

  日本首相小泉第五次参拜靖国神社,对其他亚洲国家的抗议置若罔闻。日本不顾邻国的忧虑,给紧张关系火上浇油的做法会影响其在亚洲地区扮演领导角色。小泉决定表演给国内观众看的国际代价很高,而且越来越高:日本被孤立,东京希望在亚洲扮演领导角色的主张也会落空。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0月21日文章:日本民族主义在复活

  小泉助手希望通过不断参拜,使世界感到麻木并遗忘。但问题关键是靖国神社旁的游就馆,20世纪的日本历史在那里被扭曲,根本没提日本军人对亚洲的征服,日本成了亚洲的烈士和英雄。小泉参拜后,数千人参观游就馆,他们被告知日本为了从俄国和其他欧洲殖民者手中解放亚洲而占领中韩,由于“罗斯福的阴谋”而攻击珍珠港,南京大屠杀就像是一些士兵春游时发生的意外。靖国神社给人的印象是日本民族主义在复活。

  参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