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鹏城上演文化“群英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09:51 南方日报

  本报记者江强

  一个城市被人尊重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因为富裕,有的因为古老,有的因为时尚,有的因为出了名人,而深圳则是因为读书而被人尊重。

  金风送爽,又是一年读书时。

  书香福田、文化南山、盐田读书大竞赛……深圳人人以读书为乐。“这个城市,好像每天都过文化的狂欢节”,北京大学教授谢冕赞叹。

  书香催放文明之花

  这是深圳的第六个读书月活动,从2000年起,11月就成了鹏城人不变的读书约定。与6年前相比,深圳多了一顶“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毋庸置疑,连续6年的读书月活动,给深圳捧回文明奖牌增添了砝码和底气。

  每年的读书月都给深圳人带来一场文明的洗礼。据统计,6届读书月累计参加人次超过1000万。每一届读书月,深圳书城的书籍销售额都以20%到25%的同比增长率稳步攀升。据一家文化调查公司调查,60.3%的读者认为“读书月”刺激了自己的购书欲望;65.7%的读者认为“读书月”产生了良好的读书气氛;61.2%的读者表示在读书月举办期间,他们的读书时间比平时有较大的增加。深圳市民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趣味正在每届读书月不同主题的影响下、尤其是在藏书与阅读推荐书目的引导下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政府官员到民间人士,从文化人到经济人,从普通市民到外来劳务工,都受到书香的熏陶,谈书、买书、读书成为永不落伍的时尚,深圳已是连续16年人均购书量全国第一。

  读书月活动还吹响了深圳“文化立市”的号角。从首届读书月活动开始,深圳有了一系列的文化盛事,包括文博会、市民文化大讲堂等等。深圳正向着更文明的、更有文化内涵的城市迈进,文化在这座城市享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30多位文化名人聚鹏城

  11月26日下午,著名作家毕淑敏一身紫衣现身读书论坛,与市民分享她的幸福观。

  毕淑敏是今年读书论坛被邀请的11颗“明星”之一。作为深圳读书月的重头戏,“深圳读书论坛”从2001年开始,先后邀请了饶宗颐、余秋雨、谢冕、王蒙、龙应台、金庸、李欧梵等30多位文化名人,进行了40多场次的演讲。读书论坛成为深圳人的文化盛典,每一次演讲都人头攒动,至今已有3万多名深圳市民聆听了大师们的演讲。

  “星光”还闪耀在“经典诗文朗诵会”,今年的朗诵会将成为本届读书月的“压轴大戏”。陈铎、张家声、姚锡娟、童自荣、刘广宁、肖雄等著名艺术家亲临了这已举办了3届的盛会。

  深圳读书月,每次都追求创新、推出精品。组委会精心策划了5大板块共120项读书活动,其中重点主题活动33项。今年读书月新增了现代家庭教育论坛,请来高运甲、卢勤、孙云晓、陶宏开等教育专家“开坛论道”,通过读书月的大舞台让全社会的每一个领域都更加重视现代家庭教育,倡导每个孩子“读书活、读活书、活读书”。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书法家高运甲对“现代家庭教育论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论坛很有特色,非常及时,使家长感悟至深。

  因读书而走向世界

  曾几何时,深圳被称为“文化的沙漠”,读书月的举行让深圳人把这顶“帽子”扔进了南海。

  读书月已成为深圳的闪亮“城市名片”。余秋雨颇有感触:“我走过国内外很多城市,看到过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但是在文化塑造的力度、速度方面,没有比深圳读书月做得更好的,读书月的参与面越来越广。深圳市正在通过读书月这样的文化活动,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文化形象与城市品位。”

  11月11日,来自贵州黔南革命老区瓮安县的25名中小学生,组团参加了第六届深圳读书月活动。黔南当地新闻传媒纷纷予以重点报道。

  其实,深圳读书月的影响力早已流向全国。6年来,直接参与深圳读书月活动的全国出版社多达400多家。全国现有20多个省、市学习和借鉴深圳读书月形式开展读书活动。第六届深圳读书月主题词征集时,组委会办公室收到了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主题词,征集的主题词多达1000多条。

  通过邀请世界知名的文化名流,深圳读书月还走向世界,读书论坛邀请了国际知名人士加文·孟席斯;现代家庭教育论坛邀请了美国德州A&M大学升学咨询专家高燕定等参与,也使读书月的国际化特色得到加强。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得主格尔威尔在深圳参加读书月时感慨最深:“法国只有读书日,这一点深圳比巴黎强多了。”

  “一个城市被人尊重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因为富裕,有的因为古老,有的因为时尚,有的因为出了名人,深圳正因读书而被人尊重,”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这样看待读书月。

  图:

  打工妹也有自己心爱的杂志。本报记者何俊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