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积弱梅丽苦寻“阳光” 一个“城中村”学校的样本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09:51 南方日报

  本报记者张玮

  彭肖珲很肯定地认为自己执教的梅丽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城中村’学校”。作为教科室主任,他用“周边环境复杂、家长素质差异大、生源大多数为流动子女且学习基础薄弱……”总结了学校的特点。

  其实,彭肖珲口中的“城中村”学校既非村办、也非民办,而是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都不存在问题的地地道道的公立学校。但由于经济收入的差异对居民居住地选择、生存价值观念和教育子女问题的巨大影响,以及就近入学政策的引导,因地域位置而造成的“学区”差异首先被一线教育工作者感知。

  事实上,这类学校在流动人口众多的深圳具有群体性,仅福田区67所公办学校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具有上述特征。因而如何消除孩子因为出生的不平等而遭遇的人生不平等,成为一个难解的方程式。

  人文环境滞后

  影响孩子行为

  在早年的深圳,“城中村”学校主要指“城市中的农村出资或建造”的学校,就读者多是深圳本地村民子女。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村办学校被推倒重建,由政府出资在原有位置新建公办学校。此时,人口特征发生改变——原著居民搬进城内楼房,人数大幅减少,但空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深圳营商和生活成本的廉价私房增多,以致流动人口大量租用,出租户成为主要生源构成,进而也演变成现在人们眼中的“城中村”学校。

  “严格意义上讲,不能这样叫。”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徐素倪副主任对“‘城中村’学校”这一称呼有些不认同,但他承认区里67所公办学校中,具有上述特征的占有一定比例,梅丽小学正是其中一所。

  1999年开办的梅丽小学位于上梅林片区,根据地段划分,“中康路以西、梅林路以南、北环路以北和梅林路以东”属于其生源范围。但在简易图上很容易看到,60%—70%的学生全部来自该区15个“城中村”之一的上梅林村。

  走访后,记者发现该村周边基本没有环境较好的大社区,“村”里建筑布局杂乱无章、密度过大,“握手楼”、“接吻楼”随处可见,即使在阳光猛烈的午后,地面也少见光斑;楼房底层几乎全部是简陋的杂货店、肉菜档、发廊屋、网吧、游戏室、小饭馆等,来回进出的人员复杂,稍宽敞的过道则见到围坐着打“麻将牌”的师奶,晾在凳子上的衣服和散落的大小垃圾……

  “特殊的周边环境,决定了居民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和素质的参差不齐,进而也决定生源质量。外界经济的繁荣与社区人文环境的滞后形成强烈反差,不仅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加重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困难。”彭肖珲认为这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挑战。

  学生拮据

  是一种普遍现象

  “拮据”是梅丽小学学生家庭的普遍情况。一些孩子每学期的学费要东拼西凑才能交上,个别家长甚至还商量着“赊账”:“老师,能不能先交两百?”

  这点还体现在“早餐”和“校外活动”上,其他学校在校用餐的学生要么全部、要么大部分,但梅丽有时只有几个。“而每次组织活动,总有学生问‘要不要收钱?’,如果不收,就赶紧报名参加;收的话,就选择放弃,大概知道家里不会同意。”三(2)班班主任程小花讲述的这个细节,让在场很多老师颇有同感。

  来自潮州的四(5)班戴甲(化名)正是这样一名贫困生。他和两个妹妹虽出生在深圳,但始终非深户,家在上梅林村一间大约30多平米的出租房里,没有客厅和任何房间,全家人就用木板将仅有的空间隔成上下两层来增加使用面积,“上面睡觉,下面写作业、吃饭”。

  戴母没有工作,家里唯一的收入是靠丈夫卖猪肉赚得。然而去年,这个5口之家雪上加霜——戴父病逝,戴家不仅失去唯一的劳动力,还为此欠下上万元医疗费。戴甲由“贫困生”变成“特困生”。

  “现在搞装修的舅舅每月给些生活费,妈妈说等我念到五、六年级,她就出去找工作。”戴甲对未来仍然充满希望。“一个年级总有二三个这样的特困生,由于大都没户口,无法享受政府免学费的待遇。所以,学校只能发动党员捐些款、买点学习用品送去。”彭肖珲有些无奈。

  “生育子女多”和“家长职业收入不高”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该校上月一份信息普查表显示,有2—3个孩子的家庭近半,3个以上也非个别现象,如三(4)班47个学生中仅9人是独生子女;而职业方面,至少6成以上的家庭是个体户,其中2/5的母亲“无业”。“部分在工地帮工、打临工,多数在附近开肉菜档、卖杂货等,当中不乏无牌无证者。或出于谨慎或碍于面子,有些家长没填写‘职业类别’,统计数据并不完全。”彭肖珲解释。

  家庭教育

  与学习目标的双缺失

  迫于生计,“城中村”的许多家长对孩子都只停留在“养”的阶段,他们的心态多是“不知道如何管孩子,送到学校,老师怎么管都行”。

  彭肖珲曾去一个六年级学生家家访,在指出存在的学习问题后,家长把孩子全叫到身边,按高矮一个个数过去,两手一摊:“老师你看,哪里还管得了这么多!”

  “面对这类家庭,老师真是比家长还急。”程小花有次请一个开小商铺的家长来校,可家长因为“半天也能赚很多钱”始终没出现。而三年级组长温海秋则觉得很多家长都害怕老师家访,一方面不知道该如何应付;另一方面,也不愿意让外人看到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状况。

  然而,老师们困惑:单方面的教育怎么能帮助孩子成长?

  美术老师彭红燕是建校时主动要求调来的,此前她已在园岭小学(省一级学校)工作了11年,但她万万没想到教学上的巨大落差让人一时难以适应。“课堂上都很活跃,但园岭的孩子体现的是学习性的积极,一旦组织好了,接受很快;梅丽的则是一种散乱的活跃,两者有着性质上的差别。”彭红燕将这归结为学习基础薄弱和缺乏良好学习习惯。

  她以一堂“画梯子学习‘成角透视’”的课为例。“这考验数学逻辑、文字理解和空间概念等综合能力,在园岭一节课就讲完了,可这里我花四节课,仍有学生不会。”此外,彭红燕还觉得家长不重视素质教育,她记得以前办兴趣班,家长是拼命想让孩子挤进来学,但是在这里,她免费教,都有孩子不来上课。

  “教育学中,家庭、社会、学校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其中,家庭的实际作用重大,因为这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徐素倪说。大多数老师认为,家庭教育的缺失不仅让部分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更导致他们学习、生活目标的缺失。

  “一些后进生和他们的父母对满是红叉的试卷毫不在意,孩子没有理想。村庄走向城市化,但有时却是‘城’之名而‘村’之实,孩子没有受到健康品行教育,反而有时感染到不好的习气,小小年级甚至已经出现偏激、冷漠等思想倾向。”一位老教师担心,长期缺乏目标,将延续城中村不安定的因素和增加犯罪的种子。

  无法消除的

  流动学生问题

  “流动学生多”是城中村学校的又一显著特征。据统计,梅丽小学除了不到10%的本地原居民学生、29%的区低保家庭和外迁新居民子女,剩下的63.3%都是暂住人口。一个老师做了统计:“将一个班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学生会换掉近一半。”

  有人转走,就马上有人补进来。上半年,程小花带的班转来一位名叫陈文(化名)的男孩,由于家里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他是在母亲生了三个姐姐之后才出世的,而后面又相继多了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据介绍,陈母不会写字,也没工作,陈父则跟亲戚在关外做小生意,很久都不回家。

  陈文转来时已读到二年二期,但基础差得连基本的生字和拼音都不认得,三年级考语文、数学就经常出现30、40分。程小花很着急:“越往上越难,今后能不能跟上进度,真是令人担心。”

  事实上,陈文的例子并非个案,转学生其实大多就是从附近的民办学校转来的,这类学校校舍简陋(如上陆的就如同工厂厂房一般)、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低,由于很多标准达不到要求,大多并未取得办学许可证,但又因解决了部分就学需求,无法一下子取缔,最终被发予临时性简易办学许可证。于是,相当一部分家长会因“学费压力大”或“证件不齐,无法入读公办”而走“先入读民办,再转入公办”的路子,这带来一个普遍性的结果:学生成绩很差。

  “学校的教育发展状态关键取决于新流入的学生,频繁流入,会让学校处于不稳定状态:新生对新环境有胆怯心理,与旧生的融合需要时间;学校管理受影响,比如原本有序的班级被打破,老师需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德智体发展,花费更多精力和心血。”徐素倪从教育研究的角度阐述了问题的弊端。

  “阳光”教育能否普照人心?

  严峻的现状,让梅丽小学试图改变。去年年底,他们借鉴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在武汉25中进行,并已取得卓越成效的“阳光教育”,结合本校特征,写了一份“阳光教育”研究方案,并申报今年福田区公益性课题。

  “‘阳光’一词在一般意义上多指公开、公正、透明,而我们提出的则强调‘公平、温暖、博爱、多彩、新颖’等在办学过程中的渗透。”校长李晖东表示,所谓“阳光教育”就是为师生创建公平、人文、和谐、生态的教育教学环境,让他们在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具体则分为阳光文化、班级、课程、课堂、家庭和培训六个子目录。

  对于这个课题,福田区教育局副局长黄孔辰曾表示过一丝忧虑:“一是近年来,以‘阳光工程’命名的各类课题并不少见,但到头来只是‘阳光一缕’或‘阳光一现’;二是这是个系统性强的课题,而梅丽小学并非研究性强的学校,能承担这个重担吗?”但今年10月,他仔细读过方案后,还是被吸引。“研究宗旨深邃、内容博大、研究途径有魄力,不是几个人或课题组承担,而是发动全校教职工全员参与的校本研究。”

  在25日的答辩会上,来自市教科所、教研室和深大的5位博士、博士后等专家也给予这一课题高度评价。“‘阳光教育’要是放在其他学校可能难以理解,但是在梅丽这样的‘城中村’学校是非常恰当,它主要面向弱势群体学生,是个理念,也是个系统工程。”一吴姓专家的评语代表了众议的结果。

  但是,专家们也指出,“阳光教育”的内涵还要进一步清晰,目标也还需再明确,比如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否则内容太泛。此外,所有人都建议子目录不要全部放大,先提炼出一两个做好,探索些方法。

  据介绍,“阳光教育”的校本研究时间为三年,目前已进入到具体实施阶段,结题时间是2007年12月。但主管全区课题项目的徐素倪副主任认为,即使结了题,此课题也有深入做下去的必要。“这一课题究竟能否成功,现在还无法判断,但实施中会经历各种调整,如果得到好做法,我们将有计划地在区内做普及和交流!”

  图:

  梅丽小学学生们的活动场所,紧挨着城中村拥挤的房屋。

  丁玎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