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与日报结缘]忆起这半世报纸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10:55 大华网

  有人说:报纸是现实生活的缩影,上自天下大事,下至黎巷琐闻,都缩摄在这小小尺幅之中。现代人,更多地是把报纸作为了解社会的信息源。作为一个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人来说,我深有同感,尤其是对《汕头日报》这份家乡报来说,喜爱之余,还多了一份浓浓的感恩情。

  潮汕刚解放,翻身做主人的铜盂蔡厝村农民们在火热的农业生产之余,苦于资讯不

发达,生活闭塞。当时,每天寄来的一份《团结报》(后改为潮汕农民报、潮汕日报、汕头日报)就成了村民们了解国事天下事而争相抢阅的宝贝。不久,村里成立了读报组,每天农活下来吃完饭后,村里大叔大婶们聚集在晒禾场边乘凉边听读报。有初中文化的我有幸被选为读报组成员。那时,讲读到有趣的故事时大人们笑嘻嘻,当听了美国鬼子入侵朝鲜、恶霸地主特务搞破坏时群情振奋,议论纷纷。那种“组员读报有安排,敲锣打鼓大家来;先唱歌曲引热闹,后读报纸好题材”农民读报的热烈场景,历历在目。在帮大家读报时,我慢慢地萌发了写作投稿的念头。1951年7月10日,我写第一篇稿子《潮阳蔡厝村读报组》以歌谣形式在《团结报》登载了,还加了编者按,这激发了我习文投稿的兴趣。

  同年,县人民政府接管了铜盂公学(现为铜盂中学),当时峡山、成田等地的学生都来在此读书。由于读报组的经历,县里公认我有文化,就安排我到学校工作,一个农家子弟一下子成为吃皇粮的人,这是全家人意想不到的。弃农从教后,我更加珍惜学习,更加珍惜这份报纸。为了鼓励我经常投稿的积极性,报社多次寄来免费的草稿纸和“新闻稿件”,邮资整付“信封;未曾蒙面的编辑同志也写信告诉我栏目的一些编排情况。回首那段岁月,确确实实是读报和读编互动充实了我,教育了我,要说《汕头日报》是我成长的良师益友那是当之无愧的。

  退休后,在海外的儿女把我和老伴接到加拿大定居。由于不通外语,加上习俗不同,没有融入居住国主流社会的那份孤独感常常萦绕心绪,挥之不去。一次偶然机会,得知安大略省设在多伦多市的潮汕同乡会馆有份《汕头日报》,我如同他乡逢知己般连走带跑地前往取阅,如饥似渴地大饱眼福。之后,每天我都要徒步半小时到会馆读报,虽然这里的报纸由于长途邮寄推迟一周时间,但这一缕缕乡音已足以慰藉海外游子心中的孤单。平常,在跟当地一些华人和潮汕人邻居的闲聊中,我常常谈起家乡新闻和家乡事,他们也很喜欢听。

  后来由于身体原因,我重返故里。一日不离汕头日报的我,又将在外国的体会、所见所闻写成片断小节投稿了。当时负责《侨讯乡音》的李文编辑也常来信约稿,几年下来,也有数十篇小文见于报端,如《加拿大的潮州人》、《潮州大锣鼓北美享盛誉》、《访问白求恩的故乡》、《在加拿大过中秋节》等。茶余饭后,在享受儿孙绕膝天伦之乐和聊天时,孙子孙女们常说阿公行情知得多,殊不知是常读报的好处。

  人到晚年有疾缠身,但我要求陪伴的子女,每天一定要把汕头报纸送到榻前,有余力时还是想写点什么,毕竟,要改变这个多年的习惯已经很难很难了。作为一个陪伴《汕头日报》50多年的忠实读者,我希翼家乡的这份报纸越办越好、生生不息!

  作者:蔡志敏

  居住地:潮阳区

  (责任编辑:林琳、蔡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