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飘动的红丝带下有我们每个人关注的目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14:47 公益时报

  今年的主题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经过详细走访,记者了解到,我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有效防控机制正在初步形成,有关部门正在尽自己最大努力给艾滋病生活的新希望。业内人士呼吁,全社会每个人都应关注参与艾滋病防治,烘托那条在地球上飘动的红丝带,在阳光下,与艾滋病人共享生命的每一时刻。

  一项走到全国前列的行动:和平区防"艾"教育走近农民工

  11月28日,记者走进孙逊的办公室时,这位沈阳市和平区疾控中心的副主任透露:作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和平区,早在今年8月就开始对农民工进行了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

  据介绍,今年8月15日,和平区的医务人员来到鲁园劳务市场,对800多名民工进行了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发放了艾滋病小折页,小册子以及《居民健康报》艾滋病专刊等宣传品共2000多份。他们还对部分农民工进行了性病和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的性病和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很低,提示社会和有关部门要重视这个人群的性病和艾滋病知识宣传工作

  今年10月24日晚,在东北大学综合楼建筑工地,和平区有关部门对200余名建筑工人开展了面对面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活动,播放了教育宣传片,进行了艾滋病知识讲座,发放防治知识宣传单200余份。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从事服务和建筑业工作,这部分人群以青壮年人为多,而且普遍存在着卫生知识缺乏,尤其对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知之甚少。和平区为防止和阻断性病、艾滋病在民工中传播蔓延,对他们开展了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孙逊告诉记者,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走近农民工,有助于提高民工的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促进安全套使用和鼓励接受性病的正规诊疗,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据了解,日前,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十部门(团体)发出通知:12月1日联合开展"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这是今年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的重点。据介绍,今后,和平区将把这一保护农民工安全和健康的宣传活动深入开展下去。

  三个示范项目:一道全民参与的防"艾"网

  孙逊告诉记者,艾滋病防治教育走近农民工只是和平区防"艾"工作的一个侧面。从2003年开始,和平区先后被确定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中国——欧盟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区、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艾滋病防治项目区。在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来自世界关注的目光下,和平区形成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

  在和平区性病艾滋病咨询检测中心,区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科科长王锡武告诉记者,在2004年前,性病艾滋病检测是防疫科的工作,那时咨询者寥寥,一个月也没几个人。随着国家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逐步重视,疾控中心去年成立了专门的性病艾滋病科;和平区在落实30余万元示范区专项配套资金的同时,每年投入20余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去性病艾滋病咨询检测中心、区疾控中心初筛实验室等基础建设,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满足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需要。现在,自愿前来检测的人逐渐增多,有时候一天就有七八个人。

  记者注意到,和平区性病艾滋病检测中心布置得温馨典雅,咨询室门口挂着一块提示牌,上面写着"正在咨询中请勿打扰"。王锡武解释,他们尽量给前来咨询的人营造一种宽松舒适的环境,缓解他们的紧张心理,不歧视他们;同时,他们严格为咨询者保密,咨询者的资料严格管理,绝对不会透露给别人等。

  据介绍,除了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这一部分见下文)外,和平区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宣传干预。针对普通人群,在全区主要街路、人群密集场所设置了7处大型固定公益广告,提示人们关注艾滋病,关爱自己和他人。今年,在全区148个社区制作了防"艾"知识固定宣传栏,在全区的妇幼门诊制作了22块固定宣传栏。两年多来,共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7种32万余份,普通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已由2003年的48.5%上升到2004年的82.2%。

  记者获悉,从去年开始,和平区在区内20家医疗保健机构里为孕产妇提供HIV(艾滋病病毒)的免费检测服务,目前已经为千余名孕产妇进行了咨询检测。妇幼保健机构负责为初筛结果显示阳性的孕产妇提供检测后咨询,服用抗逆转病毒药物可预防母婴传播的信息,并动员预防用药,同意者立即采取后续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措施。

  一个中心城区的防"艾"路:在观念碰撞中探索

  作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和平区,"高危人群干预工作"(简称"高干队")的工作引人注目:30名精干医务人员到娱乐场所,想方设法接近目标人群,向她们发放宣传资料、介绍如何预防艾滋病,推广娱乐场所使用安全套。

  在几天的采访中,记者感到:在这两年多的防"艾"历程中,在起步艰难但初见成效的干预行为背后,观念的碰撞更耐人寻味。

  )示范区不是高发区

  采访之前,记者看到一些报道,成国家当初选择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是因为这些地区属于"艾滋病高发区"。

  11月25日,和平区卫生局防疫科(示范区项目办设在区卫生局)的同志回答,显然这是一种误解。她告诉记者,和平区是国家首批防"艾"示范区中惟一处于繁华城区的示范点,这里常住人口众密度大,流动人口多,娱乐场所多,防治艾滋病工作具有典型性;国家选择和平区,显然是想探索出一条城市防"艾"的道路。据了解,沈阳市和平区共有各类公共娱乐场所729家,从业人员4.3万人,流动人口14.5万人。

  11月28日,和平区疾控中心副主任孙逊告诉记者,和平区"示范"的出发点在于:以高危人群为重点,落实干预、宣传措施,探索中心城区高危人群干预工作新模式,从而为全国城区高危人群干预工作提供经验。据了解,目前"高干队"队员一共30名,绝大多数为女性。她们都来自医疗机构、疾控部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她们通晓妇科知识,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她们分组行动,每一组都有一名对妇科、性病艾滋病知识比较了解者,每周最少到高危场所工作两次,一般都是占用下午下班后的时间。

  为了安全与健康

  给高危人群发放安全套,是为了防治疾病,还是在纵容性交易?对此问题,社会一直争论不休。而"高干队"的工作也一直在观念碰撞中进行。

  "这种争论对我们的工作造成一定影响",防疫科的同志告诉记者,"''高干队''的服务人群不一样,不像帮助、服务一般特困群体患者那样容易得到社会和服务对象的认同。我们的工作一开始,阻力特别大。随着社会对防治自滋病的认识和社会大环境都在变化,这项工作相对来说好做一些。"她认为,要使得到全社会理解和支持,还需要一个过程。

  她补充道:"艾滋病患者需要理解,需要关爱。社会的观念扭转非常必要,全社会各个基层的人都需要正视艾滋病。说到''干预'',其实是防患于未然,具体工作对象是高危场所的高危人群,但这项工作是为了全社会的安全与健康。"

  孙逊告诉记者,使用安全套,是为了多数民众防病需要,这一做法已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明。据介绍,1985年,WHO在泰国推行娱乐场所"100%使用安全套"项目后,该国的性病报告病例就以每年5万人的速度递减,10年间成功预防200多万人感染艾滋病,每年预防性病20多万例。我国政府在《中国遏制与预防艾滋病行为计划(2001-2005年)》中就宣布了在2005年底要实现"高危人群中安全套使用率达50%以上"的工作目标。预防性病、艾滋病是政府的责任。国家也已经制定了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10年工作规划和5年工作目标。在娱乐场所中使用安全套的工作之所以要由政府出面组织,绝不是说政府对性交易持默许态度。孙逊比喻:"推广安全套就像使用安全带。使用安全带并不是鼓励你去肇事。同样,使用安全套并不是鼓励卖淫嫖娼。预与防艾滋病、性病的发生、传播,这是政府负责任的表现。"

  从不被理解的关怀开始

  所谓干预,就是深入那些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中,改变这些人的能够导致艾滋病的传染传播的行为,从源头上阻断艾滋病。"''高干队''的工作目标就是提高目标人群的防病知识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防疫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工作起来非常难。"至于怎么难,她欲言又止。

  11月28日,费了几番周折,记者终于联系到了两名干预队员。她们坦言,"高干队"的工作"听起来、做起来都十分新鲜",但队员们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危险而又多变的群体,面临着晚间工作家人理解难、娱乐场所进门难、与老板交流难、取得小姐信任难等诸多问题,在工作初期困难重重。

  "高危场所的经营者认为我们是在扰乱他们的经营,拒绝我们开展工作。"防疫科的同志告诉记者,这是最常遇到的阻力。有的队员曾经遭到老板驱逐,对方的答复十分明确:"我们这里是正经地方,没你们宣传的那种病!"队员臧金霞说:"最开始遭到服务对象多次拒绝,都不想干了,后来才慢慢变得有信心。"

  干预队员朴敬玉告诉记者,工作开始一段时间后,她们发现,到娱乐场所"进门"首先要"突破"经理、领班这一关;若想接触目标人群,取得老板的允许至关重要。于是她们发动各方面社会力量,寻找关键人物与老板建立联系。

  有一次,干预队员到一家大型娱乐场所开展干预宣传。经营者心存疑虑,干预队员多次遭到拒绝。直到有一天,干预队员从下午三点多一直等到六点多,经营者才出来接待。交谈中,干预队员发现对方实际也很关注艾滋病,也不希望歌厅的服务人员和客人染病。她拒绝干预队员,是担心影响生意,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干预队员将工作时间改为下午四五点钟小姐刚上班儿没有多少客人的时候,尽量在客人不在场的时候干预。通过耐心作经营者的工作,这家场所74名服务小姐接受了咨询服务,并当场采血检测。

  为了打消高危人群的顾虑,有关部门组织医护人员组成医疗小组为目标人群进行免费健康咨询、健康体检,使她们对干预工作由拒绝和防范,变成现在的认可和接受,并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臧金霞告诉记者,现在好多娱乐场所的服务人员和她都熟悉了,她们身体有什么不舒服都向干预队员咨询。

  "作这项工作,不但需要耐心,还要平等对待服务对象,讲究工作技巧。"朴敬玉告诉记者,每次接触目标人群,她不是直接宣传防治艾滋病,而是先讲生殖健康、传染病,最后才谈到工作主题。

  "我只希望她们能理解我,对自己好一点,不要得病,就是对别人好,对社会好。""我要让她们认识到我们是医生,是去帮助她们。"朴敬玉说。

  两年多来,和平区"高干队"这种一开始"不被理解的关怀"收到了成效。记者了解到,到目前为止,高危人群干预队的30名队员已经对区内588家娱乐等场所开展了宣传干预活动,直接发放安全套3.47万个,宣传材料2.3万(册),对3235人开展了面对面的宣传干预。动员高危人群自愿HIV检测779人。高危人群对于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已经由2003年的56%上升到86.6%。

  一个艾滋病研究所的努力:为患者点燃希望的红蜡烛

  一提起艾滋病,我们就会想到那根鲜艳的红丝带。它给人以温馨,同时又充满期待和警示。在辽宁省艾滋病研究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艾滋病研究所),有一个属于艾滋病患者的家——"红丝带之家"。在这里,那些被病痛困扰的患者不仅可以得到精心的医学治疗,更重要的是,他们这个群体还可以一起"交流心灵中的共鸣,共同面对疾病,面对挑战"。

  11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艾滋病研究所。一位医生出面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她一再强调,希望用"医生"代替她的姓名,这不是担心来自社会上的反映,而是希望"让社会了解他们这个集体所做的事情"。

  没有挂牌的"红丝带之家"

  在艾滋病研究所的楼下,有一间看上去没有任何标志的房间。推门进去,"红丝带之——奉献爱心,共享生命"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墙上贴着的预防艾滋病的宣传画同样引人注目。医生告诉记者:"这里之所以不挂牌,不设标志,是为了让患者免受来自外界的歧视和过多关注的目光,为了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据介绍,这个给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提供治疗的场所自1996年艾滋病研究室(研究所最初的名称)创建后不久成立,陆续接诊过90余名患者。

  对患者来说,这个不挂牌的"红丝带之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温馨的港湾。

  记者发现,"红丝带之家"里还有一份患者的"留言簿"。在征得医生同意并且保证不透露患者的个人信息后,记者打开了这本记录艾滋病患者心路历程的"留言簿"。一名患者写道:"从得知患病的那一刹那,也许全部生活都被改变了。"有的患者"思想精神受到严重摧残,家庭破碎,想一死了之"。他们"抬不起头,挺不起腰杆,被迫选择远离社会和人群"。他们渴望"不应受到歧视"。他们更希望把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组织起来,"彼此探望,定期交流治疗经验,畅谈体会。在艾滋病患者之间,营造一种相互关心和互相照顾的氛围"。

  "红丝带之家"的成立,满足了这些患者的渴求。一位患者这样留言:"我们很多患者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帮助下,在医大医护人员医疗护理、心理支持、生活指导(下),重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他们感到,"在这里得到了从没有体验过的爱护与关心、呵护。没有歧视,都是平等的感觉,从此打消了自暴自弃的念头,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努力战胜疾病。"

  接受采访的医生告诉记者,"红丝带之家"设立后,在接诊之外,还定期请心理医生给患者提供心理指导、心理治疗,驱散患者心头的阴云;提醒他们加强营养,注意自我保护。最主要的是,这里还能给患者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提醒。医护人员个人还曾经给生活困难的病人和感染者提供一些经济上的资助,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

  这位医生还说,尽管"红丝带之家"给了艾滋病患很多的关心与爱护,但艾滋病患者们最需要的是全社会的理解和关爱。

  "把艾滋病患者当作普通病人"

  在交谈过程中,这位医生反复强调,消除歧视和偏见是对待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最重要的一条。她说,得了艾滋病的人需要社会、家庭和单位的关心,最主要的是不应歧视他们。社会应该给更多的给感染者和患者以理解和爱心,并为他们服务。

  在她看来,谈"艾"色变大可不必。据介绍,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而且病毒的抵抗力很弱,只能在血液、精液中生存,不会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完整的皮肤接触而传播。与艾滋病感染者进行普通接触,如共同进餐、谈话、乘车或礼节性的握手、拥抱和浅接吻都不会被感染。

  在艾滋病研究所的医务人员眼里,艾滋病人和患别的疾病的患者没有多大区别。她们关心的只是艾滋病患者的痛苦、不幸。这位医生希望,社会首先要在观念上把艾滋病还原为一种疾病,给艾滋病病人更多地融入社会、被社会接纳的机会。

  艾滋病,预防重于一切

  医生告诉记者,希望向公众传达出这条信息: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不应该悲观绝望,丧失生活下去的勇气,他们和正常人一样,都有生存和生活的权利,应该很好地善待自己、善待生活。

  据介绍,现在一些人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可能会导致艾滋病感染,担心一旦真的被感染,就不知如何去面对自己和他人,不敢去医院检测,把自己封在恐怖的内心世界,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相反,如果自己主动去医院检测,可能就会得到一种心理的释放。那么什么人应该去做检测?医生指出,如果有过卖血、输血、不安全的性行为等,最好去医院检测。掌握正确的预防方法和改变不良行为、洁身自爱,是人们远离艾滋病这个灾难性传染病的惟一选择。

  在"红丝带之家",记者了解到这么一个细节: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医生给艾滋病感染者进行查体时,如果感染者身体没有伤口的话,她就不再戴手套了。医生告诉记者,这样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同时能让感染者感觉到自己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不会有抗拒情绪。她说:"其实,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空气、飞沫、共餐等日常行为传播,这点非常明确,只要身上没有创口,黏膜没有接触到血液、体液,就是安全的。"

  一个共同的心愿:消除歧视 共享健康

  王锡武告诉记者,面对艾滋病疫情,每个国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伸出温暖的手,给予患者各方面的关爱。他呼吁,全社会反对歧视,消除偏见,动员全社会为艾滋病人和感染者创建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

  和"红丝带之家"的医生一样,孙逊希望,全社会每个人都要学习和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个人防范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珍视生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