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满屋医生无一人能施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15:13 海峡网-厦门晚报

  ——从广州这一事件看医改过度专业化的弊端

  只有一种改革千疮百孔的时候,才会不断在日常场景中留下具有“暗喻”意味的公共批判把柄,医改就是如此。最近发生的把活人往殡仪馆送、退休老院长倒在自家医院前无人救助、哈尔滨出现500万元“宇宙价”医疗费等事件,就是绝好的“暗喻”。现在,广州又发生类似事件。

  在该市一个妇产科医学会议活动现场,来自北京的一名全国著名妇产科专家发言后突然晕倒。虽然现场医生众多,但没人分析出病情,不敢贸然抢救。两家医院先后派急救车赶到现场,后来检查出是胃肠疾病发作,该专家经过抢救已脱离危险。(11月29日《南方都市报》)

  这一现实场景,生动地展现出中国医疗改革的过度专业化之弊:专业发展过度细化,隔科如隔山,医生的知识视野和健康关怀极端狭隘,对作为一个系统存在的身体缺乏基本的系统理解,妇科医生绝对不通胃肠疾病。

  这样的事件中暗喻的“过度专业化”弊端普遍存在,并在“老百姓进不起医院、看不起病”的医改现实中起着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

  某个专业越细分,需要集中在这个专业上的资源就要越集中,而且都集中到专业最尖端、最高级的领域,需要的设备仪器就越精密,自然也就越昂贵了。相比一个全科医生的培养投入,花在专科医生上的钱要多得多。

  前几天听一位专家说:某种世界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极端昂贵,作为富国的荷兰一台都没有,而仅北京就有4台。北京许多医院都拥有世界一流的设备。如此,过度专业化的恶果就是自然的了:医疗资源的集中,80%在城市,广大农村仅占20%;而城市的80%中,又有相当部分集中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自然形成了“全国人民挤协和”的看病难现实。医院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而人们看病却越来越难,这对应着“对一个病人满屋医生无一人能施救”的暗喻。

  得个小病,看个全科医生,成本不算很高,但如果要到大医院找“专业医生”,成本怎么可能不高?现实是,在过度专业化的医改方向中,社区中的全科医生越来越少。所以穷人生个小病一般都不敢进医院,最后发展到不得不进医院时,检查出来的都是大病,他们更看不起了。

  这套过度专业化的医疗结构,是嫁接自美国这些发达国家,可我们“玩”得起美国那样的医疗吗?美国一年的卫生医疗费用是1.3万亿美元,而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才1.35万亿美元,全部用来吃药,吃药的数量也只是美国的五分之一(我们的人口是美国的5倍)。

  我国当年曾经成功地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啊,靠的是“一根银针一把草药”的中药传统,而中药传统的本质正是“全科”:把人的身体看做一个均衡系统,拒绝对人的器官进行分割。中国医疗资源紧张,而需求又如何之大,需要的不正是这种“非专业化”的廉价医疗吗?

  但愿决策者能在“满屋医生无人能抢救”的暗喻中,看到中国医改的过度专业化之弊。曹林

  (来源:厦门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