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博导”能上能下彰显用人制度的创新魅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00:00 红网

  吉林大学“博导”选聘改革近日完成,45名“博导”在新一轮选聘中“下岗”——失去了招收下一届博士生的资格。这个举措在国内高校中极为罕见,被一些教师形容为一场“深源地震”。 (新华网11月29日电)

  笔者看到此消息,精神十分振奋,终于见到了教育高层次的求真务实的制度改革,充分表明制度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彰显了用人制度创新的魅力,此种做法值得在全国

推广。

  “博导”选聘制的改革喊了这么多年,然而真正改革的并不多见。以往对“博导”选聘制的改革一直停留在新聘“博导”的层面上,“约定俗成”的“博导”终身制被看作“雷区”未予触动,导致一些被聘为“博导”的教师或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或不专心搞教学和科研,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个别“博导”甚至利用自己的身份到处挣钱。这些问题给高校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一定阻碍。吉大这次动真格的了,彰显其改革的勇气,而这勇气绝非偶然或一时冲动,而是有着充分的准备。

  首先, 它是建立在对事业负责也对“博导”本人负责的思想指导之上。长期以来,一些教师成为“博导”后,其工作方式方法和兴奋点也随着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原本以研究学术、传授高精尖知识为主,像行政官员一样,变成了以人际交往为主、社会活动的大量增加无形中荒废了学术研究,导致在学术上却停滞不前,距离“博导”的要求越来越远,不仅对其所带的博士生带来了极坏的影响,而且对“博导”本身也产生了负作用。从制度上解决优胜劣汰的问题,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大学的学术活力,能为年轻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也能让副教授乃至讲师名正言顺地走上博导舞台。这一制度的潜在效应是,博导们不仅会在学术上自我砥砺,还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名声,对那些试图利用博士教育的供求关系大搞学术交易不务正业的人,也是个警醒和惩罚。而且也符合国际惯例。在国外,不论是教授、副教授,还是讲师,只要符合有博士学位、有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所在学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本人有相当的学术水平等,就能带博士生。在那里,博士生导师仅仅是一个流动的工作岗位,而不是什么终身制的待遇。

  其次,它是建立在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承担风险的敬业精神之上。教育部数多年来一直要求博士生导师不要搞终身制,但多数学校并未如此执行。其主要原因是心里准备不足,怕遇到棘手问题处理不了担风险,怕改不到位影响事业发展担责任。反应在心里上就是道貌岸然,叶公好龙。吉林大学在具体工作中,发现“博导”队伍参差不齐,对提高学校科研和教学水平阻碍很大。他们着眼于学科建设,把改革的目标放在了促进事业发展上。他们正视现实,为了加强学科建设痛下决心,在制度上大动“手术”。从今年4月末至11月初,他们对全校所有博士生导师进行了与过去做法不同的重新选聘:不设岗位数,只按理工农医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类制定选聘标准,达标者都有机会在新一轮聘任中成为“博导”;不达标的现任“博导”必须“下岗”。大动“手术”, 虽然暂时有阵痛,但是解决了因“博导”队伍参差不齐,影响学校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的长痛的大问题。 这次“下岗”的45名“博导”,学科之广涵盖了吉大所有的8个学部,年纪最大的59岁,还有部分人为外聘“博导”。导致他们“下岗”的原因很简单——科研项目数量没有达到学校要求的标准。

  第三,它是建立在有充分准备并求真务实解决具体问题之上。这了搞好这次改革,今年初,吉林大学对全校所有近2000名教师实行了职称聘任制改革,一些博士生导师没有竞聘上教授,因此事实上已经失去了继续担任“博导”的资格。 此外,合并为新吉大前的6所高校分别属于不同的部委和地方,各自制定的博士生导师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合校5年多来,磨合期基本结束,作为新吉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些基础性工作为接下来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这次改革改出了前进的方向和工作积极性。这次改革像深源地震,在深层次对每个人造成了强烈震撼,对每个人都有警示作用。个别下岗“博导”找到学校,陈述自己没达标的客观原因,请求学校能够重新考虑让他们“上岗”。上岗的“博导”也明显表现出了对科研项目申请的积极性。一致认为,“博导”今后必须注重科研成果和水平。要当好“博导”,培养出合格的博士生,自身的水平和成果更要上去。

  尽管如此,吉林大学的这场改革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双如,在“博导”资格认定上,还没有改变传统的方式,但毕竟在上岗年度改革上向前迈了一大步,而且已经给同在长春的东北师范大学也带来了震动,同时也给国内所有高校教师敲响了警钟。 笔者愿为吉大的改革鼓与呼。

  (稿源:红网)

  (作者:董宏达)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