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与小广森二三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00:00 东南早报

  □早报记者赵伟缘

  缘分无须见面,比如我和小广森,比如那么多爱心读者和小广森。

  11月15日凌晨2点,夜挤进房间,冷;冻冻的手疲倦地敲着键盘,电脑的荧光屏照例翻着页。“我把这封信当做挽救我儿子生命的最后希望寄给你们……我是福建省南安市石井

镇西福村的一名家庭主妇,……”

  当我在天涯社区上读完这篇《一个母亲的求助信》已是凌晨3点,因为跟贴多达3页几百条。从座椅上起身时,脸上凉飕飕两道,手一抹,两道泪痕。

  ……

  贴子讲述的是出生一年即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3岁小广森,他躺在广州军区总医院血液科的病床上,经常需要输血,而且每星期要从自己身上抽25毫升的血做成药后,再回注到身体里。

  求助信是小广森母亲李丽明写的,她寄给了广东及北京一些媒体:“我把这封信当做挽救我儿子生命的最后希望寄给你们……”11月7日,网友“期待一场雪”将信贴在网站上。

  写

  这是怎么回事?

  记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是不断地置疑并求证。

  随后三天,我们根据各方线索,采访了李丽明、网友“期待一场雪”和主治医生高,还有小广森在南安老家的爷爷。

  真事。

  我要跟读者怎么来讲述小广森的故事呢?这是一个泉州的不幸孩子和家庭的故事,这是一个泉州孩子在广州获帮助(有人捐钱)、在网络获帮助(有网友捐钱)的故事。我应该怎样给小广森家乡的读者们讲述这个故事呢?真实是打动人的最好方式。

  我的文章《挽救儿子最后希望的求助信》开了头,平实、白描,极少形容词———“每次输血醒来以后,儿子(广森)总是对我说:妈妈,我干吗要输血,我们回家好不好。我好疼。我想爷爷……”

  文章11月18日见报。

  爱

  不用说。家乡的爱涌动了,关爱电话不断打至小广森的病房,捐款账户上两天后迅速增至1万元。

  同事黄艺芬和我一起完成关于小广森的报道。“义卖……”艺芬平时挂口红十字会及志愿者协会。

  19日,《明日义卖报纸为小广森募捐》在早报头版发出。“听到家乡人的关心电话我直想哭。”小广森的妈妈每天接到上百个电话和短信。

  20日,周日,志愿者在泉州府文庙及泉州商城广场义卖。“我们在田安路、西街看到为小广森义卖的志愿者了。”不断有认识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

  3个多小时,56名志愿者,2000多份早报,以及无数的爱心,6725.3元———我们看到了小孩子爬上父亲的肩膀将捐款送进箱子,我们看到了残疾人支着拐杖到捐款现场……

  最后,小广森的爷爷和外公抱着募捐箱离开,眼中分明闪着泪,我想那应该是温暖的。

  回到宿舍,我当夜没睡,不断地为小广森的贴子顶贴。现在我已习惯开电脑后,打开收藏夹,看小广森最新的情况。

  尾

  这是一个关于爱心的故事。

  但没有结束———现在小广森的捐款已达到近4万元。医院也正在中华骨髓库寻找配对的骨髓供体。

  如果成功,手术费近30万元。“我想通过早报感谢所有关心小广森的人,好人一生平安。”昨日,小广森的妈妈对记者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