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消融无知歧视的坚冰(人民时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05:14 人民网-人民日报

  白剑峰

  今年的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北京首位愿意公开面对镜头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出现在预防艾滋病的公益活动现场,其勇气令人钦佩。

  艾滋病毒感染者公开露面,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去年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山西两名

感染者公开亮相后,遇到了一连串麻烦:打工遭冷眼,租房被拒绝,好友躲远了,连孩子在学校的桌椅也被扔掉了……这些勇敢的感染者付出了很大代价,也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的更多关注。

  很多人恐惧艾滋病,主要是因为不够了解。艾滋病是威胁全人类的“杀手”,但感染途径只有三条: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只要掌握了有关常识并恰当防护,完全不必对感染者过分恐惧,更不应当歧视他们。曾有一名感染者,和妻子一起生活了十多年,因为防护得当,妻子并没有被感染。一般人和患者只要是正常接触,也不会被感染。

  纵观全球,在面对艾滋病时,许多国家都经历了一个从无知到理性、从恐惧到平静、从歧视到宽容的曲折过程。

  如今,随着公众对艾滋病了解渐深,更多感染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也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参考标尺。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和关心艾滋病患者。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看望艾滋病患者,和他们握手、交流;越来越多的影星、球星等知名人士,积极加入到艾滋病公益宣传的行列,像知名演员濮存昕,就是家喻户晓的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他不仅和患者一起用餐,还资助因艾滋病致孤的儿童……这都表明,社会环境越来越温暖,无知歧视的坚冰正在消融。

  也曾有少数人认为,艾滋病是患者自己行为不慎的恶果,为什么还要社会同情和关爱他们?

  应该说,所有患者都是不幸的。无论因何种原因感染上了病毒,他们一旦成为病人,就不仅要忍受病痛折磨,还要承受巨大精神压力。任何一个有良知、讲人道的社会,都不能、也不会遗弃他们,公众也没有任何理由歧视他们。

  事实表明,无知导致的社会歧视,或许比病毒还可怕。假如艾滋病患者处处受到不公正待遇,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权利无法保障,很容易对生活绝望,甚至产生仇视心理,疯狂报复社会。相反,如果公众能伸出温暖的手,给这些不幸者以关怀和帮助,让他们主动配合治疗,切断传播途径,对家庭和社会显然都是善莫大焉。

  当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十分严峻。注射吸毒成为主要传播渠道,性传播比例迅速升高,特定人群和部分地区出现高流行趋势,而且逐步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已知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远远低于实际感染者。一旦病毒因失控而蔓延,很可能酿成巨大灾难。因此,完全有必要全面普及相关知识,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歧视,以集合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奋力抗击这一“世纪魔症”。

  《人民日报》(2005年12月01日第五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