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40颗爱心叩响北方小山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14:18 新民晚报

  “同学,请关注艾滋孤儿!”今天中午,上海中学“同一社”的同学们把一根根红色丝带系在每一位关注艾滋孤儿的同学胸前。艳丽如生命,顽强如人生,在第18个“世界艾滋病日”来临之际,上中校园里飘满象征着希望之光的红丝带。这一刻,“同一个世界,同一种希望,与艾滋孤儿分享同一片教育的天空”——社团的初衷,在一群都市里长大的孩子心中涌动,远方艾滋孤儿的童真和无助变得那样真实、贴近。

  “同一”引发同学热忱

  邓贝西,在本报今年举办的上海市“金爱心学生”评比中名列十佳之中。这个高二男孩和“同一社”的同学们一起,日夜牵挂着河南艾滋病村里的孤儿们——“我们具体可以为艾滋孤儿作些什么?而不单单只在12月1日”。

  今年3月小邓发起“同一社”时,40位同学“蜂拥而至”,让他一下子有了信心。募捐、集书、宣传艾滋病知识……学习之余,高中生们有了全新的“课题”,大家凑在一起查资料,了解艾滋孤儿的悲惨命运,认识沉重的艾滋病社会问题。“就像居委会给灾区捐衣捐物,高中生可以为艾滋孤儿献出心爱的课外书、教辅材料,还有复读机、音乐磁带等。”沉甸甸的包裹攒着“同一社”40颗热忱的爱心,一次次叩响北方的小山村。

  “第一次收到艾滋孤儿的回信,大家真的好感动好兴奋!”当一个大信封装满5种歪歪扭扭的笔迹飞到同学们手中,大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和成就感,一遍遍默念着信里的感谢话——“雪中送炭”。

  实地了解艾滋孤儿

  两年前,《新民周刊》封面上一个全身脓包的小男孩,让邓贝西久久难忘,饱蘸难过与关爱的慰问信发出后2个月却没有回音。原来,为躲避乡人歧视,小男孩全家背井离乡,远走新疆。同为少年的他因此很想知道这个小男孩在故乡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

  在家人的帮助下,小邓3次走进河南艾滋病村:踏上没有庄稼,堆满坟头的艾滋村乡间小路,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本该无忧无虑的眼睛,却眼睁睁目睹死神夺走生身父母,听到“关爱之家”里艾滋孤儿们相似的悲惨身世,发现同是年少求学,而他们却不知道英语磁带、复读机等为何……于是,他决定把这些艾滋孤儿真实得有些残酷的童年告诉更多人。

  “我就是希望有更多同学能够加入到关心艾滋孤儿的队伍中。大家虽然身处都市校园,也可以向这些可怜的孩子伸出援手。最起码了解他们的无助、无辜和无奈,不再歧视他们。”于是,小邓在学校创办了“同一社”。

  关注艾滋不分年龄

  “关注艾滋病不分年龄!”或许有人觉得艾滋病问题对于本应埋头学业的高中生而言太过沉重,但是上海中学高一男生龚振的回答却斩钉截铁。“以前只知道AIDS是艾滋病的缩写,却不晓得这本身蕴涵着相互帮助之义。这些知识都来自眼保健操后的‘同一广播’。”虽然自己没有加入“同一社”,但是小龚倾听着他们的艾滋病宣传和知识讲解,钦佩同龄人关注艾滋孤儿的勇气和执着。

  “高中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了解艾滋病,帮助艾滋孤儿,可以让他们去掉对艾滋病及艾滋病人的歧视,对于艾滋病社会问题的最终解决有益无害。”上海中学学生处的张泽红老师告诉记者,如此深入社会的高中生实践并不多见,所以学校一直鼓励并引导学生们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为关心帮助艾滋病孤儿献出一份力量。见习记者马亚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