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要做好抢救而不是拆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15:52 安徽在线-安徽商报

  文物“克隆”索然无味

  合肥虽有近2000年的历史,但是现存的古建筑大都是晚清时期所建造的,之前的古物已经很少能够见到,就更应该很好地保护。龚家祠堂被拆除后,将和该市许多被拆掉的古建筑一起,在政务文化新区重建。对这一行为,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历史学院院长潘国泰教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各式各样的仿古建筑建起来、看起来确有几分“古韵”,然而

,这些都不过是没有文化的“假古董”。古建筑记录了历史的变迁,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文物古迹越古老越有价值。为了短暂的经济利益而重建和改造古建筑是不恰当的做法。古宅古居独一无二,由不得克隆和重建。现在各级部门要做的应是抢救而不是拆迁。

  就地保护留住“原生态”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更是诠释城市脉络的生动史书。潘国泰说,文物应当尽量就地保护,保存文物的原址原貌,这种保护不仅是要保护文物本身,还要保护文物周围的环境,一旦离开原来的环境,文物将丢掉大量的历史信息。如果文物确实影响到市政建设,能不能就地拆除?不是在所有的建设过程中,古建筑都会影响到建设,比如北京平安大街,不管整体风格是否成功,但在修建时文物基本是保住了,因为街道没有必要修得太直,只要保证交通就可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文物也可以易地保护,唯一弥补的方法就是在文物易地建设时,要尽量使用原物,包括一砖一木一瓦。

  市场化运作是个好办法

  潘教授告诉记者,山东省在保护一座80年前的小洋楼时,公开招标引进民营资本,将小洋楼交由公司开发保护。市场化运作保护古居古宅,既能节省政府资金,又能达到保护古建筑的目的,合肥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一下这样的方法?潘教授说,由于长期缺乏保护和维修,如今合肥18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2家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都显露出破败景象,“公开竞标,吸收民间资本,完整保存古建筑,这或许是政府可以考虑的保护古建筑的新路子”。

  城市建设可采用“加减法”

  潘国泰教授一直认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采取一种“加减法”,即在老城区实行“减法”,给老城区留下生存空间,不在古建筑密集的地方大兴土木,让古建筑存下来;相对而言的城市建设则可以采用“加法”,开发出一片新区,把需要建设的高楼大厦建在那里,而不影响老城区的“古味”。潘教授说,这样一座城市里新与古相得益彰,既不会影响城市发展,也不会破坏文物,应该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