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争鸣:“博导”下岗了,行政霸权还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21:11 人民网

  吉林大学“博导”选聘改革近日完成,45名“博导”在新一轮选聘中“下岗”——失去了招收下一届博士生的资格。殷建光先生在人民网上发表评论,对这种做法给予极高评价,说“我们大学的学术正气上课了”,并且“为我们大学教师将重新回归到学术本位喜悦,为我们大学校园重新树立科学致上的风尚而喜悦,为我们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而喜悦,更为我们祖国建设的现在和未来而喜悦”。

  殷建光先生未免过于乐观了,如果这不是因为殷先生对“博导”制度不熟悉,就是由于他太天真幼稚了!

  吉林大学“博导”选聘改革确实在国内高校中极为罕见,堪称一场“深源地震”,因为它打破了“博导”终身制“堡垒”。但是,吉大的选聘改革仍属权宜之计,因为传统的“博导”资格认定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现有的“博导”资格认定方式是谁制定出来的呢?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自己的意图设计的。职称设置的本身,就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赋予的权力。至于能否成为“博导”,那更是要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给不给你博士点。在评选“博导”时,那些真正指导研究生的教授们却没有任何发言权。因为在高校,教师形不成共同体,达不成同行评议,即使在职称评定中有所谓的专家评审,也多是走过场、摆样子。

  行政导向势必会导致依附于官僚制的等级制。据此我们就可理解,为什么高校的高官都有高职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今天的高校中,职称有着过于浓烈的行政等级色彩。人们习惯对职称进行官方类比,如讲师相当于科长,教授相当于处长。至于博士生导师,由于“博导”是在教授的基础上选聘的,很多单位便给予其高于教授的特别待遇,“博导”事实上已经变成了高出教授的一级“职称”,成为高校教师中除院士外身份最高的象征。也就是说,“博导”高于教授、“博导”终身制是行政导向的产物,都反映出中国学术领域行政霸权的阴影。

  事实上,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各家高校,一直在进行有关的制度改革。但改革不是给真正的学术中人以自主权,而是逐步扩大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教师的监管力度。结果职称评中的行政导向越来越强,根本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聘,倒是让那些善于钻营或者拥有行政资源者大行其道。所以,我们担心的是,吉林大学“博导”选聘改革即使在吉林大学能够行得通,到了别的学校又会怎样?从高校的“博导”现状来看,有导师过滥的问题,有程序缺陷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说,依然是行政导向过强的问题。假如不革除学术领域的行政霸权,传统的“博导”资格认定方式就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那么我们的高校还会有不合格的“博导”出现。

  曾经有学者面对高校里职称评选体制存在的弊端,感叹地说:“诸多显而易见的不合理,既然是人为的,难道真的不可以改变?”当然可以改变,但是需要改变的不是教授们,不是要他们屈服于学术领域的行政霸权。真正需要改变的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它们应该思考如何在科研、学术、教育领域更好的尊重知识、减少行政干预,铲除学术领域的行政霸权。否则,即使有“博导”下岗了,但行政霸权还会继续把不合格的“博导”推上前台!

  相关评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