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直把“飞地”变“金地”(边走边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01:58 人民网-华东新闻

  上海市市长盐城行,完成了一次“飞地”视察。在土地资源日渐紧缺的今天,如何加强管理,让“飞地”变“金地”,涉及一个新的跨区域合作话题

  上周,上海市市长韩正一行前往位于江苏盐城大丰的上海三大农场———上海农场、川东农场、海丰农场,考察建设发展情况。韩正指出,农场是上海重要的战略发展空间,其发展规划要和全市“十一五”总体规划相衔接,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上海经济社会

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上海的农场怎么跑到江苏境内了?

  说起来,这还是个挺有意思的事。记者也是在一个半月前的采访中了解到其中关系。

  据海丰农场场长王德民介绍,农场占地25万亩,是上世纪70年代由上海3万下乡知青,在黄海滩涂围垦而成。当初的主要任务,是安置上海知青和新疆支边青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快滩涂综合开发利用,海丰农场成为了上海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目前每年大米供应量占上海袋装米市场的34%以上。其地处北纬33度,属亚热带向温暖带过渡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最适宜优质水稻的种植。而农场的土地拥有权性质早已明确,是属于上海的一块域外最大的“飞地”。

  当时,正值新米即将上市之际。记者在现场看到,10万亩优质稻田里呈现着稻浪涌动、秆青叶黄的丰收景象,几十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紧张地忙碌。刚收割下来的新鲜稻谷马上被运往加工厂,经过脱壳、筛选、除糠和包装等一系列标准化工业流程,一袋袋标注“海丰”品牌的新大米就装运上车,第二天到达上海在超市上柜销售。

  同时,海丰农场的主体———海丰米业已经名列上海市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着“从田头到餐桌”一系列工业化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管理模式。在这里,已经看不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海丰还与沪苏的农科院密切合作,组建了“万亩良种繁育中心”,通过品种试验,精心培育出抗逆性强的质优高产良种。

  30多年的发展,海丰农场已逐步成为上海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产业效益的试验田和成功区,为率先实现上海的农业现代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其实,类似的“飞地”,上海还有不少。对于上海来说,在土地资源日渐紧缺的情形下,这些“飞地”同样是一笔宝贵的资源。而如何管理、发挥,让“飞地”成为“金地”,也是一个新的跨区域合作课题。

  上海已经不可能拿出这么大面积的优质生态土地用来发展农业,种粮的规模效益难以显现出来,粮食自供率还将不断下降。因此,夯实类似海丰农场这样的域外“飞地”,建设一批生态粮田和名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大有可为,也是上海更好地发展都市现代化农业的关键。

  反过来说,这些农场也在当地展示了上海现代化农业的示范效应,对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增收起到了很好的服务作用。

  这,就是一个“飞地效应”了。

  《华东新闻》(2005年12月02日第三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