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兰亭论辩”4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01:58 人民网-华东新闻

  40年前,就《兰亭序》真伪,江苏泰州人高二适与郭沫若先生在报纸上打了场“笔墨官司”;40年后,人们在回顾这场“笔墨官司”的同时,更为高二适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明辨执着的学术品格深深折服

  “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11月2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艺术家及文艺理论家70余人齐聚江苏省泰州市,参加“纪念‘兰亭论辩’40周年暨中国(泰州)高二适书法艺术高层论坛”活动。

  1965年5月,中国的学术界发生了一件极不平凡的事。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相继在《光明日报》、《文物》上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对传世名帖《兰亭序》的真伪问题提出质疑。他认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部文字,不符合王羲之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兰亭序》的文章和墨迹均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所依托写就的赝品。

  郭沫若的这一结论,引起了当时书法界和学术界的震动。很多学者纷纷表示赞同。然而,同年7月,《光明日报》刊登了一位江苏省学者写就的《〈兰亭〉的真伪驳议》一文,对郭的观点提出了商榷;8月21日,郭沫若发表《〈驳议〉的商讨》与之讨论。这场关于《兰亭序》真伪问题的讨论,从《光明日报》开始,逐渐在一些报刊上展开。讨论延续了六七个月,参与者各抒己见,这就是震惊文坛的“兰亭论辩”。

  这场关于《兰亭序》真伪问题的公平论辩,还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在得悉此事后,他亲自过问并明确提出了著名的“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观点。

  这场论辩,演绎了百家争鸣的文坛绝唱。它为学术界树立了一种勇于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惟真理是从的良好风气,也正因为如此,该辩论被列为“20世纪十件文化大事之一”。

  那位大胆直言,治学严谨,在一片赞同声中大声提出驳议的学者,便是时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的高二适。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高二适,1903年出生于泰州姜堰,1977年病逝于南京。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

  高二适一生精研书法、文史,博涉诸家,自出新意,成就卓著,有当代“草圣”之称,与胡小石、林散之、萧娴等并称为“金陵四老”。

  高二适不仅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对传统文化感情深厚,他一生精读详解,孜孜以求学问之道。他的重要著作《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以及在“兰亭论辩”中所撰的《驳议》、《再驳议》,引经据典,详加考辨,无不显示出他深厚的文史功底和学术水平。

  声震士林的“兰亭论辩”向世人展现了高二适刚正不阿、明辨执着的学术品格。他平生崇尚学问,敬服贤者,与许多学者、书画家交往密切,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他与著名学者章士钊的忘年之交。

  章士钊年长高二适23岁,两人自1935年相识后,诗歌唱和,学问相契,订为忘年交,高尊章为师。然而就算面对亦师亦友的章,高二适仍然表现出对学术的执着追求。1971年,章士钊所著《柳文指要》经毛泽东同志特批,由中华书局出版,并作为礼品赠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而高二适却毫不客气地将失误处一一摘出,写成《纠章二百则》。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发生在40年前的关于《兰亭序》的真伪之辨是载入中国文化史册的一件标志性事件。它基本体现出“双百”方针的指向作用,其历史价值正如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上世纪末在《怀念高二适先生》一文中所言,“在学术界、文化界的影响和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书迹的真伪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造就一种什么样的学风和文风,我们能不能树立一种惟真理是从的良好风气。”

  《华东新闻》(2005年12月02日第四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