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战地医院”分外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05:26 大江网-江西日报

  本报记者杨惠珍 李晚成

  这是一个特殊的医院,临时设在广场上,手术台搭在蓝色的帐篷内,医生和护士们在忙碌地工作着,救治每一位伤员和病人,迎接每一个新生命。

  这里充满着温馨。外面寒风阵阵,篷内却温暖如春。受地震影响,瑞昌市人民医院

11月26日整体搬迁到街边刚搭建的50个帐篷里,“战地医院”成了当地救死扶伤的中心。11月30日傍晚,记者走进这所医院,除了拥挤外,眼前的一切与医院没什么两样。“外科”“内科”“妇科”“儿科”“检验科”“手术室”……医生们聚精会神,护士们急匆匆奔来走去。华灯初上,帐篷内陆续亮起了灯,有的病人正躺在帐篷病床上输液,有的在安静地休息。没有喧哗,没有嘈杂,只有不时传来的几声婴儿的哇哇哭声,那是妇产科呱呱坠地的新生儿,正在用啼哭招呼着这震后的世界。

  正值晚饭时分,护士长简木莲刚捧着盒饭吃了两口,又有急事要她去处理,只得丢下早已凉了的盒饭匆匆赶去。简木莲告诉记者,当天医院共有124名住院病人,还接待门诊200余人次。除正常的打针、输液外,因为在帐篷内工作,护士在消毒护理等方面还得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照顾好震灾中的伤员或病人,护士们承担了通常家属护理所做的杂事,送开水、喂饭,显得特别忙碌。

  正在病房检查的医生张江明已三天三夜没合眼了。他说,这几天除了收治伤病以外,他们还要挤时间把医院的设备陆续搬运到帐篷来,住院病人的病情常常不稳定,为防止病情反复,医生们一刻也不敢懈怠。医院仅有50顶帐篷全部用作了病房和手术室,医护人员没有休息的地方,累了只能找个地方打个盹。更让张江明牵挂的是他的孩子,因为夫妻俩都是医护人员,连续几天都没回过家,孩子由奶奶带着。“不知道家里怎么样了,但是为了病人,也顾不了那么多。”张江明说。

  见到妇产科主任徐勋柱时,他刚做完一例手术,一脸疲惫。他告诉记者,从地震至今,四天中共接待了22名产妇,其中地震当天就有7人,不少还是剖腹产。为迎接好每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妇产科工作人员顾不得个人安危,也顾不得疲劳,连续作战,在帐篷内成功地完成了一个个手术。“每一顶帐篷就是一个战斗堡垒,尽管手术条件相对较差,心理承受的压力很大,但我们竭尽全力,保护好每一个生命。”这是徐勋柱的心声。

  记者在九江抗震救灾第一线采访,发现只要有灾民的地方就有这样的“战地医院”。地震发生后的当天,九江市卫生系统即组织了一支支医疗小分队,带上帐篷和干粮奔赴灾民集中地,治疗和防病的工作始终走在救灾的前头。

  在地震震源的中心——九江县新塘乡四华村记者看到,村里一块空地上已搭建起3个帐篷,上面醒目地写着“抗震医疗防疫小分队”。医疗小分队队长张谨对记者说,他们这支小分队由4名医护人员和一名防疫人员组成,负责免费为灾区人民看病并做好防疫工作。仅11月29日一天,小分队就接待了63名病人,发放药品金额达1000多元。医护人员吃住都在帐篷内,24小时为病人服务,真正是以“战地医院”为家。据了解,九江市目前派出这样的医疗小分队己有12个,都坚持战斗在救灾的第一线。

  “你们在帐篷里看病还需要多久?”记者问。

  “灾区人民需要我们呆多久,我们就呆多久。”张谨回答非常干脆。这是一名医护人员对病人的承诺,也是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承诺。

  相关图片

  

“战地医院”分外亲
发生地震的当天,九江县人民医院这台国家农村巡回医疗车起了关键作用,成为了“临时产房”,新妈妈们在这里成功分娩。当天,8个小宝宝顺利降生。见习记者魏星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