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城市广场的“变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05:50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曾经“清廉刚正”,离任时环卫工人“呼啦啦跪了一片”为之送行的宿青平,近来却遭遇了公众白眼——这位山西临汾市尧都区现任区长,“力排众议”,在辖区内斥巨资修建了“天安门”、“天坛”、“中国第一华表”,以及比法国凯旋门还高出40厘米的华门。宿青平振振有词地说,“临汾市的大部分老百姓一辈子也看不到天安门,给老百姓建一个天安门难道不行吗?”(2005/11/16《中国青年报》)。

  据统计,全国662个城市、两万多个建制镇中,约五分之一存在这样的“形象工程”。当然,各地争建广场的用心良苦,有的要饱一饱大伙儿的眼福;有的则要官员自个儿看了气派;有的意在彰显政绩,执政有大手笔,发展有大气象;有的旨在招商引资,展示一下地方实力。至于城市广场究竟为何物,有何功能,如何定位,谁也不会计较。可能谁也不会在意,最早出现于古希腊的广场,它的功能只不过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而已。

  笔者认为,对城市广场的最大要求,就是实用。闻名全世界的纽约时代广场只是狭小的一块地段,也就是七八条马路汇总的一片空地。纽约人每年12月31日在这里庆祝新年,甚至聚集了几十万人,市民的感情和思想得到自由奔泻。这才是真正的广场意义。然而,现在国内的不少广场却远离市民,大多作为政府大楼的配套设施,徒有“好看”而已。河南省太康县城的广场有400余亩,当地人问:“天安门广场有没有我们县的广场大?”辽宁省某贫困县也有个“世纪广场”,耗资800万元,财力所困,设计的绿化带里种不起草,改种了冬小麦。更可笑的是有的城市只有5万人口,却要修建能容纳6万人的大广场。

  广场作为组成一个国家市民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缘何变了味,颇耐人寻味。如果说,国外的广场或者本义上的广场作为公共设施,体现了文化共享与文化参与,那么,我们的城市广场无疑打上了“官本位”意识残留的烙印,加上民主监督的缺位,城市广场早成了一些官员炫耀财力、用以展示政绩的工具,是有悖于党的执政理念,违背民意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