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融会南北说淮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05:50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腹心”地带,它横跨豫皖苏鲁四省的33个省辖市、180余县,总面积近2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8亿。“走千走万,好不过淮河两岸”——历史上,这里曾稻肥水美,俊杰辈出;“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淮河又曾洪水恣肆,生灵涂炭。千百年来,淮河是人们爱恨交加、谈论不尽的话题。11月下旬,第三届淮河文化研讨会在阜阳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南京、苏州和我省的120多位水利、经济、语言、历史以及考古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研讨会的主题是文化,然而,由于淮河的流程及它多灾多难的

历史,“淮河文化”的厚重早非单纯的“文化”一词所能承载。苦难的淮河水,粗砾的沿淮人

  “长淮绿于苔,飞出桐柏山”。淮河,古称淮水,又称东渎,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此处有58股清浅如线的细水奔流汇聚,容纳百川,直奔东海,与西渎黄河、南渎长江和北渎济水并称为中国四大水系。一说到淮河,沿淮人民总是“爱恨交加”:淮河提供了丰饶的食物,却又是一条有名的灾难之河:“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成了淮河的真实写照。

  黄河夺淮,是造成淮河流域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从金代明昌五年(1194年)开始,在长达661年的黄河泛淮时间里,黄河共有284次在淮北各支流泛道上决溢,上万亿吨泥沙被带到淮河流域,不仅改变了淮河平原地貌,还破坏了淮河各支流排水系统和农田灌溉工程。旧中国的河道堤防残破失修,防洪标准很低,一遇暴雨洪水,就会造成中下游地区严重的洪涝灾害。据统计,从黄河北徙的1855年至1949年的94年中,淮河流域共发生较大洪涝灾害48次,旱灾40次——非涝即旱,基本上每年都有一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些学者认为,淮河易泛滥成灾的特性对沿淮地区的文化及人民性格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灾害频繁,为了生存,淮河人民必须具有比他乡人更多的坚韧和耐力。可是,由于灾害实在太多且依靠人力无法战胜,沿淮地区的人往往没有建设家园以留传后代的长远观念,而注重个人享受、及时行乐、不思进取的思想在此地并不少见。一位专家举了这样的例子:徽州地区山水优美,交通不便,这使得各种物质文化遗存得以传承,因此,徽派建筑历史悠久、气势恢弘,人文内涵丰富。然而,淮河地区情况却截然不同:人们即使花了许多力气盖好的房屋,只要一场洪水袭来,一切都烟消云散。自然因素之外,还有历史原因。淮河流域从秦末农民起义开始,一直是农民战争的重要战场和农民起义军、军阀混战的“温床”:秦末,项羽刘邦在此逐鹿;汉末,“乱世奸雄”曹操由此崛起;元末,郭子兴、朱元璋等群雄并起……长期战乱,使本已遭受自然之灾的沿淮人民痛苦不堪,因此,被迫耕且“习战”成为这一地区人的生活方式,对民情民风也不无影响。淮河文化:融杂南北汇聚东西

  水路是古代中国重要的交通方式,文化的传播也和水路息息相关。淮河水一路奔流而下,它所流经的区域,各地文化也随着东流水汇聚而下。沿淮地区文化的特性是杂交性和多样性。

  淮河流域在历史上一直不曾是政治和经济中心,因此,主流文化比较沉寂。但由于当时人口时常迁徙,商业较为繁荣等原因,造成了当地民俗文化“融汇百家”的现象。皖北文化研究中心的刘宏教授介绍,以我省沿淮地区地方戏剧种发展为例,在抗日战争时期,仅在界首一地上演的就有梆剧、京剧、话剧、评剧、豫剧、越调和庐剧等剧种。同时,一些稀有剧种如四平调、清音、二夹弦也先后前来,形成界首独特的文艺繁荣景象。再加上阜阳、亳州、蒙城和涡阳等地流行的坠子、泗州戏、淮北梆子、四句推子等剧种,当时皖北有20多个地方剧种。不仅如此,这里名角荟萃,演出众多,每逢年节庙会,各乡村“唱大戏”成为惯例,十里八乡的人汇聚而来,每场演出都“观者如堵”。各剧种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交流、融合,进而提高、发展,形成了当时皖北沿淮地区地方戏曲异常繁荣的奇观。如戏曲一样,其它文化及思想在沿淮地区的发展基本上也是以“杂”为主:佛家及道家思想都曾在沿淮区共同生存和发展过。

  发展之路:山长水阔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情境对于人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的渠道,个人的社会化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个体的社会化体现了社会特点和时代风貌,世代生活在淮河地区的人们,亦是如此。淮河的灾难也是沿淮人民的灾难,这些自然因素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步演变成对人们有极大影响的社会因素,这对于沿淮地区的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对文化发展也是巨大的掣肘。

  随着新中国对淮河水患治理力度的加大,肆虐千百年的淮河改变了曾经的“暴戾”,沿淮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仅建国后50年间,国家总计在治淮上(防洪、治碱和灌溉等方面)投入了923亿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660亿元,投入产出比达1:6。淮河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尽管治淮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经济条件等制约因素,淮河长期存在的灾祸尚未能根除。不仅如此,如今,淮河的水污染问题和洪涝旱灾一样,又摆上了人们的桌面,成为新时期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本届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里,治淮减灾、防治水污染,是淮河人民肩负的重要历史责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