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做给母亲看的节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05:50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我知道庐剧和丁玉兰是因为母亲。母亲书读得不多,看戏、听戏是她们这一代人的一种主要休闲方式。在我家街头的剧院里,驻着一个小型的民间庐剧团,有时间的话母亲必会去看戏,没时间的话也会在家中的录音机上放一段《秦雪梅》之类的唱段。在做《艺苑百家——丁玉兰》这期节目时,我总是会回忆起儿时的这段时光,想到儿时母亲带我看戏的情形。

  丁玉兰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她八岁登台表演,既饱受旧社会的黑暗压迫,

也曾沐浴过新中国的春风雨露;既品尝过沿街乞讨的艰辛,也领略过万众瞩目的辉煌。今年75岁高龄的老人,已经与庐剧风雨相随了67个春秋。在经过多次的采访和接触以后,我通过两条线勾勒出了丁玉兰的轮廓,一个是她传奇曲折的人生经历,另一个就是她对新社会和庐剧事业的深深眷恋之情。然而,这样的叙事结构在策划会上遭到了众编导的质疑:感觉太平了,没有特点。

  那么,怎样“出奇”呢?在重新回顾了收集的资料和采访的录音之后,困惑逐渐解开了。既然“丁玉兰”这个名字和她从事的庐剧事业联系得如此紧密,那么为什么不从名字入手呢?其实,一直到19岁以前丁玉兰还一直都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而流传于坊间的“棚姐”、“梅姐”、“大脚丫子”、“大辫子丫头”之类的称呼也恰恰体现出了人们对丁玉兰的喜爱,同时,也自然地讲述了丁玉兰儿时的经历。开了头,下面就好办了。庐剧作为安徽土生土长的地方戏,50年代参加华东汇演的成功和进京为中央领导演出可以说是达到了最辉煌的时段,也是丁玉兰本人艺术事业的一个顶峰。这段故事的讲述应该是全部节目的一个重点。在节目的前期采访中,我曾经问过一些看戏的老人:“你们了解丁玉兰吗?”所有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很多人在回答的后面还加了一句:“就是那个有一个眼睛不好的嘛!”的确,丁玉兰在幼年时便有一只眼睛失明,而这也成为她与任何一位戏剧演员不同的一个特质。当年在北京演出期间,周总理还曾亲自关心她治疗眼睛的事。也许,这些幕后故事正是观众们想要了解的。

  虽然庐剧现在存在诸多的困难,但丁玉兰仍然在为庐剧事业奔波。从这位老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执著的精神和一份真挚的情感。她是那样的纯朴,一如我的母亲,也许人们喜爱的不仅是她的戏,还有这份纯朴的感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