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精品闪亮登场 燃烧民族激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06:45 人民网-人民日报

  

精品闪亮登场 燃烧民族激情
话剧《黄土谣》

  本报记者刘玉琴

  2004—2005年度的精品剧目评审在初冬时节圆满落下帷幕。随着豫剧《程婴救孤》、话剧《黄土谣》、歌舞《云南映象》、儿童剧《红领巾》等十大精品浮出水面,评选过程

犹如翻过的日历暂且退至幕后,评选中所彰显的价值意义日益变得清晰生动起来:舞台艺术更有重量,文化受到空前礼遇,文化人为艺术繁荣殚精竭虑、执着坚守的情怀,令人感动。

  舞台艺术更有力量

  以往时常出入于剧场,但没有哪一次看得这么集中和赏心悦目。50多天时间里,与评审人员一起走过20多个城市,几万里行程,观看了30台剧目。白天在旅途,夜晚在剧场。每次走进剧场,鞍马劳顿消去,心里都升腾起新的审美期待。幕启时,流云飞卷,跌宕起伏,美不胜收。幕落时,强烈的掌声撕开骤暗的灯光,拉回尚在剧里的神思,情不自禁起身向艺术致敬。

  30台剧目,不能说每一台都是“百分之百”的精美,但都代表了各剧种的最高水平。尤其是从中脱颖而出、冲刺获胜的十大精品,壮美,大气,鲜活。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达到了较好统一,时代精神、人民意愿和民族的审美情趣贯通其间。十大精品虽题材各异,但荡气回肠的民族精神,闪耀其间的理想、道德与人性光辉,构成其共同内涵。从中,我们可以触摸到中华民族曾经遭遇的苦难,经受五千年文明中信仰与道德的洗礼,重新审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所秉持的优良传统。《补天》、《红河谷》、《妈勒访天边》、《凌河影人》、《生死场》,一个故事,就是一面旗帜。国家大义,民族气节,大喜大悲,大是大非,剧烈冲突之后,皆归于民族文化人格的树立和完善,激昂的旋律、独特的艺术品格鲜明地跃然于舞台之上。舞台艺术变得更有分量。

  精品剧目让我们一次次走近崇高的同时,也一次次感受艺术创新的魅力。豫剧《程婴救孤》是一出老戏,讲述复仇的故事。主创人员却运用创造性的改编手法,转换因果报应的复仇戏核,塑造了为正义献身的群体;话剧《黄土谣》把一个沉甸甸的共产党人责任传承的命题,以漂亮的形式,行云流水般地表现了出来;话剧《凌河影人》则是唱响了一曲民族文化与英雄主义精神的完美颂歌……每出戏都新颖耐看,贴近生活。这是它们从30台剧目的激烈竞争中胜出的重要原因。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记,它们将长存于艺术舞台,为中华民族留下精神记忆。

  文化受到空前礼遇

  20多个城市观剧归来,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还有各地的重视与热情。对精品剧目的重视,对文化的热情,对自身文化形象的看重。我们仰视文化,这次找到充分理由。

  每到一地,欢迎的鲜花和横幅热眼,媒体的大量报道成为陈列眼前的又一道“佳肴”,精品工程成了热点新闻,要展演的剧目不只是圈内人关注,市民百姓也给予热情回应。省委、政府,宣传、文化部门,共同组织协调演出展览诸般事项。有的部长、厅长,甚至书记、省长,不止一次观看精品冲刺剧目。不少地方将入选剧目当作本地的文化标志和文化品牌,利用精品工程的影响提升当地的文化形象。作为时常南来北往的文化记者,见证了众多文化事件。但各地对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重视和对评审人员的尊重与热情,令大家为之感动。这种重视和礼遇,令我们一再想到“文化受宠”这个词,这是对文化的隆重礼遇,是当地领导和文艺院团出于强烈的责任心给予文化的高度敬重。正是这种礼遇让所有的评审人员屏气凝神,不敢懈怠,努力为中国舞台艺术营造一方纯净的评审空间。

  透过20多个城市的文化时空,我们更真切感受到广阔清晰的文化发展背景。文化事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文化生产力第一次写进了党的正式文件。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亦对文化作了生动阐述。维系国家根本和民族魂魄的文化事业,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被党和政府置放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设施,文化工程,文化投入,喜事不断,此起彼伏。作为其中之一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5年内国家将投入2亿元人民币,当地政府也投入相应比例的配套资金。动用国家力量,国家财政,来支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与生产,选拔和积累舞台艺术的传世之作,是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盛事,展示着非凡时代的实力和气象。

  于是我们知道,文化受人仰视,文化向前发展,除了“内秀”以外,尤需要前提和基础,需要生存土壤和时代环境。如此创作者才能有所感,有所悟,艺术精品才能凝汇成民族薪传不息的精神火把,闪耀在中国文化历史的天空。

  执着传承民族文化精神

  “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富贵欺学问,真文章在孤灯下”……昆曲《班昭》的一曲《醋葫芦》,唱的是班昭的辛酸悲凉,也是舞台艺术者的真实写照。艺术拒绝浮躁,文化人对艺术的执着坚守,本身犹如舞台绝响。

  走一路,看一路,身处剧团演职人员之中,他们的艺术追求和精神理想令人感动。与他们交流,最常听到的词是剧目的修改、提高,最常听到的事是如何不遗余力演好戏。从荣登30台精品初选剧目起,到十大精品尘埃落定,这期间是一个长长的雕琢过程。改了多少遍,推翻了多少稿,刷新了多少唱腔念白,无法用一个数字简单概括得了。他们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写在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幻化在舞台上的精美呈现中,以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誉之毫不为过。昆曲《班昭》十年磨一剑。走过寂寞,走过坎坷。剧中的班昭毕其一生为汉书,忍受着不被常人理解的寂寞和孤独。上海昆剧团也以识大体的班昭精神和清醒的艺术操守,创造性地延续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这出戏他们排了又排,改了又改,演员们对整出戏烂熟于心,一旁“督阵”的团领导都能把戏完整背出,可他们仍然不敢掉以轻心。入选十大精品之际,主创人员也如戏中所唱的那样:“执手凝眸一任双泪流”,这一刻他们辛酸甘苦五味俱陈。团长蔡正仁说,进入精品是目标,但不是目的。我们要为昆曲艺术积累优秀剧目,让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下去。

  其实每一台精品的诞生,无论是《红领巾》、《生死场》,还是《云南映象》,背后都蕴涵着一个动人的故事,都传递着艺术工作者坚守与奉献的文化精神。每个剧场的舞台面积很小,几十平方米,可是一出戏从幕后走到台前,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是他们,甘于清贫,耐得寂寞,用他们的责任和使命意识为我们营造着温暖的精神家园。他们打造精品,历练精神,超越自己,感染我们,使我们受到强烈震撼,获得精神力量。一个生机勃发的时代,一群坚韧不拔的艺术守望者,一批可以传之久远的精品之作,就这样交相辉映地不断托举出文化的繁荣与进步,咏唱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与风采。

  《人民日报》(2005年12月02日第十四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