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人身上有抗艾基因? 专家指还需进一步论证;艾滋病治疗将主攻肠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09:20 南方日报

  本报讯(记者/陈枫实习生/林旭娜通讯员/温志勤)昨天在暨南大学举行的“首届中国东南部艾滋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透露,广州及美国科学家的合作研究后在两名中国人身上初步发现“杂合子”基因,而此前,该基因在白种人身上已表明有一定的抗艾功效。但最终的结论还需进一步论证。

  来自美国国立免疫与传染病研究院、华盛顿大学及广州、深圳、上海等地的艾滋病

研究专家出席了昨天的研讨会。据介绍,去年开始,暨南大学艾滋病基因与疫苗研究中心、广州市传染病医院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艾滋病分子病毒学实验室合作进行有关抵抗艾滋病感染与基因关系的研究。研究组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州市、深圳市疾控中心等单位获取了300多份HIV阳性血样,寻访到其中的80位HIV携带者、艾滋病人及他们的生活伴侣。“有30例长期反复进行无保护性接触者的性伴侣没有感染艾滋病。其中有两例拥有极为罕见的‘杂合子’基因,即DC-SIGN(R)变异基因(绝大多部人为‘纯合子基因’),而此前已有研究表明该基因在白种人身上有一定抗艾功效,感染HIV的机会可为普通人的1/19。”暨南大学艾滋病基因与疫苗研究中心主任曾耀英表示。

  另外,长期以来,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一直被认为是艾滋病毒载量最高的“毒库”,但与会专家指出,近期科学研究发现,血液中艾滋病毒载量只有2%至5%,远远低于肠道内80%的载量水平,“艾滋病主要入侵淋巴细胞,肠道中集中了很多淋巴结和淋巴细胞,艾滋病患者真正的毒库在肠道!”专家指出,男同性恋“肛交”行为是其成为艾滋病高危人群的主要原因。

  据悉,在非洲艾滋患儿运用抗生素试验后,艾滋病的发病率降低了20%。对此,美国华盛顿大学朱托夫教授及曾耀英均指出,今后锁定艾滋病人肠道寻找治疗药物将是必然的方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