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母亲杨沫》——母亲那短暂的慈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09:28 新京报

  □本报书评人绿茶

  

《母亲杨沫》——母亲那短暂的慈爱

  《母亲杨沫》

  作者:老鬼

  版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

  定价:32.00元

  在《母亲杨沫》一书中,可以见到久违的真实。老鬼所呈现出来的杨沫,是一个立体而丰满的形象,既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她的性格,更能清晰地看到她从生命的起点到终点所跋涉的每一个足印。与以往的写作一样,老鬼对自己、对作品保持了罕见的忠实,在关于母亲的叙述上,身在局中的老鬼更保持了珍贵的品质—————不夸大她光辉的一面,也不回避她的瑕疵。

  ———张弘(书评人)

  杨沫晚年曾写过一篇文章《儿子老鬼》,这是她最具“母性”的一篇文章,开头说:“老鬼极不寻常。他不寻常,不是有什么‘伟大’成就,而是性情特别。”性情特别的老鬼凭借《血色黄昏》让我印象深刻,当年,阅读《血》书时内心的巨大撞击无法言语,那种“沉痛的真实”的确让我此后很少敢再看关于“文革”的书。《母亲杨沫》让我再次读到这种感觉,让我越发同情和敬佩老鬼。同情是因为他的家庭,敬佩是因为他的真实。

  整个阅读过程中,我的关注点不是杨沫早年与张中行的关系,也不是老鬼母亲与父亲马建民的相互揭发以及晚年与秘书的暧昧关系,更不是那段沉痛而残酷的时代,而是缺乏温情、缺乏真实、缺乏父母关爱,一个虽完整但破碎的“家”。从书香门第的母亲的家开始,一直到老鬼去了海外,这大半个人生,他没有体味到家的温暖。

  阅读时,我就被这种冰冷的感觉所左右,无法相信,一个家怎么就那么冰冷而残酷,惟一的例外是老鬼乡下姑姑的家。我完全相信,老鬼的大半个人生是痛苦的,不然,不会写出饱蘸血泪的《血色黄昏》。他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渴望有家的温暖。在《母亲与我》中,老鬼写道:“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就怀念姑姑,怀念农村老家,连小便都冲着老家的方向。”

  随着杨沫一年一年变老,她也在变化。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杨沫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她开始关心起老鬼,关心起他的下落。从1991年后,他们的通信也开始频繁,她的日记也变得越来越温情,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一片关爱。直到此时,漂泊异域、隐姓埋名的老鬼才真正感受到母亲的爱,感受到被亲人接受的喜悦。然而,这炽热而强烈的爱来得太晚了,几年后的1995年,母亲杨沫走完了她的人生。物以稀为贵,她那稀微的母爱正因为少,才更难忘,更不平凡,更令人回味无穷。

  老鬼还是说,“有这么个妈比没有要强多了。”不管母亲有多少毛病,怎么缺少母爱,但理智告诉老鬼,她还是值得尊敬的,还是美丽的。起码她75岁之后返璞归真,还原为一个完整正常的慈母,虽然这时候老鬼已经42岁,胡子拉碴了。杨沫去世10年了。老鬼遵循母亲的愿望,客观地再现了一个真实的、并非完美无缺的杨沫,也算是对母亲的一个纪念。老鬼说,这10年来,“这个让我又爱又恨的母亲还时不时在梦中与我相见,还常常让我鼻酸欲泪。”读到全书这最后一句时,我也被这种温暖而酸楚的情感弄得鼻酸欲泪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