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双X档案[1]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09:49 新文化报

  北京人头盖骨遗失,是全世界关注的文化奇案;“阿波丸”沉船事件,是“二战”最后一个未解之谜。世纪之交的今天,无奇不有又十分巧合的是,两个世界之谜交叉关联在一起——交点就在世界的东方中国——遗失多年的北京人头盖骨很可能就在“阿波丸”沉船上…… 这是太平洋战争,恰在4月1日这天,58万美军在冲绳登陆,开展旨在打开日本南大门的决死之战。第一节1945年4月1日:灾难之夜

  1945年的太平洋最不太平,战火纷飞,海涛如怒,战火几乎燃遍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最后的决战的酣战阶段。

  台湾海峡的1945年春天,没有了往年的和煦海风,烈烈的战火将这片辽阔的水域过早地卷入了初夏般的炽热中。

  天空里弥漫着呛人的硝烟,一架架盟国的飞机吼叫着从头顶呼啸掠过;

  辽阔的海面上,翻飞的海鸟惊慌地躲闪着驰骋的战舰,那些舰艇几乎都画着盟国的标志——水下,敌对双方装备水雷的潜水艇在秘密活动。

  这是一个战火频仍的季节。

  自从1941年12月起,美国因为珍珠港被袭,对日本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反击。从此,太平洋的海面上燃起的战火就没有熄灭。

  美军在经过几番艰苦的搏斗之后,逐渐地掌握了太平洋的制空权、制海权。

  此刻,1945年4月1日夜,查里·拉福林(LOUGHLIN)舰长,正奉命率领他的“皇后鱼”号,在台湾海峡上巡逻,“皇后鱼”,同它的名字一样,像一条时浮时没的鲸鱼,警惕地注视着海面和水下的敌对目标。

  美国第17海上机动部队所属的潜水艇“皇后鱼”号及僚艇“海狐”号,它们的任务是守护在台湾海峡一带,对一切过往船只进行检查。

  在风高雾重的夜间,“皇后鱼”号挺着舰艏的炮口,几盏巡视灯将光束打在遥远夜幕中,就像一只机警的猫头鹰,在黑暗里高傲地昂着头,瞪着一双炯炯的夜眼,警惕地谛视着每一丛浪花翻涌的深处。

  深夜,海面迷雾蒙蒙。

  这一天,台湾海峡一直被这样断断续续的大雾干扰着。

  拉福林知道,在这个季节,海峡一带有雾是正常现象,以往的气象记录也证实了这一点。浓雾低垂,能见度低,此时正需要有经验的舰长格外地提高警惕。

  晚10时左右,舰长拉福林接到观察员报告,称牛山岛海面有一艘巨轮在飞速前进。

  拉福林举起望远镜,海面朦胧中,一艘巨轮正在驶入“皇后鱼”的视野。

  或许因为人员和货物超载,船体显得格外沉重,吃水线不时地没入水中。

  而且,可能由于装货的紧急匆忙,物重有失平衡,以至船体向右明显地倾斜。

  尽管如此,巨轮的速度依然飞快,好似急不可耐。

  拉福林命令:紧追不舍,发出警告,令其减速接受检查。

  但是,那巨轮似乎根本不理睬外来的警告,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前进。拉福林舰长判断,那艘舰船航速有18节(每小时1海里为1节,1海里为1852米)之多,即每小时超过33千米!

  这应当是一艘巨型的日本军舰,很可能是驱逐舰,因为除此之外不可能有谁拥有如此的速度。根据经验,拉福林及潜艇上其他指挥官都一致作出这样的判断。

  海上的雾时浓时淡,又和夜幕联结,变得又浓又重。而这似乎使对面那艘军舰的驾驭者更感到安全无忧,航行速度始终未减。

  拉福林问了一下时间,下面报告:深夜11时。

  海风又愈加强劲了,推起了一排又一排大波大浪呼啸涌过,也摇动着夜幕中那艘急迫的航船。

  怎么办?警告无效。

  这是太平洋战争,恰在4月1日这天,58万美军在冲绳登陆,开展旨在打开日本南大门的决死之战。两军正在冲绳岛进行的是空前激烈的殊死争夺。“皇后鱼”号曾经接到了上级这样的命令:可以对经过台湾海峡的任何日本军舰实施攻击。

  拉福林犹豫再三,最终作出军人的判断。“鱼雷攻击!”拉福林果断地大声令下。

  二副等人一个接一个地传送着舰长的命令,一时间,整个潜水艇上都回响起拉福林的命令声。

  于是,潜水艇的鱼雷操作手按动了进攻的机关——

  一声沉闷的巨响在日本巨轮旁侧响起,又四下传播。

  显然,那声巨响惊醒了巨轮,轮上开始有急速奔跑的身影。想必,这声巨响也惊呆了巨轮的驾驭者和尚未入睡的人们。

  但是,日本巨轮并没有停止的意思,更没有任何信号发出。紧接着又是“轰、轰、轰”三声巨响。

  巨轮的船身开始剧烈地晃动起来,而船上的人们似乎还未从诧异中醒来,他们也许还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连载·历史揭秘 {1}(新闻编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