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怀着希望和理想看待华文华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15:11 新华网

  新加坡的华文水平在下降中,相信是大家公认的一个事实。诚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过,我们的华文基础是否真的垮掉了?我们的孩子是否真的无可救药了?我们的华文教改是否真的只是在一味让步妥协?在看似是一片黑暗当中,我们是否真的难以寻见希望之光?我想未必。

  当然,相较于中国港台地区以及马来西亚、日本和泰国,新加坡的语言环境有其特殊

性,包括我们的种族比例、经济“制约”,以及很重要的,我们对“母语”一词在定义上的不明确性。

  但是,只要还有新加坡人在说华语,只要还有新加坡人不对华语厌烦,只要还有年轻学子愿意攻读中华文学,只要还有新加坡人敢到中国去(不论为了什么原因),我们就不能,更不应该提出“华文的基础垮了吗”的命题。

  一旦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被反复强调,并且最终迫使我们以“是”为答案,那么我们连“亡羊补牢”的机会也没有了,也无须再多说什么。

  对待改革应有积极心态

  笔者周遭有很多朋友、亲戚,常常带着质疑的态度去看待华文教改。大家似乎一再认定,“少教多学”、“先认后写”、采用更新奇的教学法、利用电子词典以及高高竖起的“增加兴趣”的旗帜,都是一种对华文水平的下降的“妥协”。

  有人也质疑,这样“急功近利”地去解决问题,是否会招致更可怕的、无法预期的负面影响。

  然而,尽管我们应该质疑、批判,过多的质疑,并且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说实在话,只是会落入杞人忧天。

  吴韦材先生提出了“觉悟性和自发性”,我个人认为是可取的。

  但在这个之前,还有一个环节是我觉得有必要提一提的。那就是我们对“改革”的了解,以及对待它的一种心态。

  从词语结构的角度来说,改革改革,要“改”就要“革”。我们要“改”的是华文水平降低的局面,那我们要“革”的是什么?

  革掉填鸭式的语文教学,革掉那害了多少代人的过度的死记硬背,革掉以《词语手册》为基础的“标准答案”的学习法,革掉华文背后那“老气横秋”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革掉那忽略课文内容却处处打起“保留华族传统”的做法,以及,革掉那对新华文课程和华文教学法的不信任。

  前面的一切,是我们的教育家、传媒工作者等其它“靠华文吃饭”的人所可以极力完成的。但最后一项,却需要全社会,尤其是那些有“雄才大略”的知识分子以及那些为人父母与将为人父母者,所必须共同努力的。

  兴趣的世俗化并非坏事

  现实面前,以“激发兴趣”为宗旨,有什么不对?华文水平是否能回到它当初的辉煌时代,关键就在这兴趣的培养。而且,这个兴趣的“世俗化”,并非就是坏事,因为这比没兴趣来得有用。

  毕竟,当下年轻的父母辈,水平已是如此,就算学校里的老师多么努力,扭转劣势恐怕不是简单的事。要使华文华语的大环境转变,更需要大家运用这个语言,而其本质,不外还是兴趣。

  所以,请大家以开明的、积极的、充满希望的态度去看待我们的华文华语。不要再怀疑什么了,把精力花在使你的孩子有兴趣,让他多接触自己的母语。而且假设他不能爱华语,至少让他不去对华语产生反感。

  学校的老师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始尝试正面看待教改了,现在需要的,是家长和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努力。此时,我们不需要多些的“落井下石”,而是必须把希望摆到桌面上来。(文/陈炜雄)(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