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乡镇机构“大变脸”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16:03 新华网 |
新华网武汉12月2日电(记者周甲禄、皮曙初、袁志国)2003年,湖北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对乡镇机关进行裁撤合并,剥离事业单位,实行乡领导干部交叉任职,精简行政事业人员。2005年初,这项改革在全省推开,促使湖北乡镇机构“大变脸”。 乡镇吃“皇粮”的人员大幅减少 农村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后,乡镇机构臃肿、财政不堪重负、政府职能没有及时转变等体制性因素,仍像一块巨石,随时可能压在农民身上,造成农民负担反弹。 根据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安排,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只设7至9名,党委书记原则上兼任乡(镇)长,两名党委副书记一个担任人大主席一个兼任纪委书记。在内设机构上推行“三办一所”模式,只设党政综合、经济发展、社会事务办公室和乡财政所。在编制上严格控编,根据面积、人口和财政状况等因素,把乡镇分为三类,其行政编制分别不得超过45名、40名和35名。 据湖北省农办初步统计,全省已有60%以上的乡镇实行党政“一肩挑”,领导干部职数由1万多人减到6200人,精简41.4%;这些地方的乡镇机关干部由4.1万人减到2.7万人,乡镇机关的职数由平均61.5人下降到40人。 省农办副主任吕江文说,从已取得的成效看,乡镇机构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竞争上岗的干部非常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工作劲头更足了。 “七站八所”退出乡村舞台 2004年7月,52岁的潘木生在京山县钱场镇事业单位解聘合同书上签下名字后,领到1万元现金,这意味着30多年的“公家人”身份从此被“买断”了。 和潘木生一样,被买断身份的乡镇“公家人”在京山有2000多人,这是湖北省第一批退出编制变成社会人的“七站八所”人员。京山县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干部熊祖国说,到目前,除上面政策保留并改为垂直管理的林业站、国土资源管理所和交通管理站外,其余的站所已全部撤销,全县乡镇事业单位数由253个减为43个,乡镇事业单位人数由3400人减为414人。 针对旧体制下农村公益事业服务主体的消失,京山县鼓励和支持被买断身份且具有技术的原单位人员和社会人员、中介组织或企业人员一起,通过参加政府部门的考试、考核、认证等程序,获得农村公益事业的服务资质,变身为新的农村公益事业服务主体。据了解,京山县共确认具备从事农业植保、畜牧、水利等公益事业资质的服务人员400多人,中介组织或企业141个。这些企业除参与竞标政府提供的公益性事业外,还从事其它各种经营活动。 熊祖国说:“‘七站八所’不再是农村公益事业的服务主体,其功能被市场化的企业、组织所取代,从体制上解决了‘收费养人,养人收费’的问题。” 记者所采访的京山、咸安、远安等地方,“七站八所”普遍实现“三换两退”:单位换牌子、换章子、换体制;人员全部退出人事编制管理,退出财政供养系列。 据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保守测算,湖北乡镇“七站八所”至少有23万人。按照改革要求,除农村中小学、卫生院、财政所外,传统意义上的“七站八所”要逐步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或中介服务组织。今年,全省已有60%以上的县市启动了这项改革,预计到明年全省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将全面完成。 政府:“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 “百姓签单,政府埋单”。这是湖北省对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之后农村公益事业的描绘。 曾维斌以前是京山县曹武镇农技种子站站长,农技种子站撤销以后,他通过了农技服务资格认定,组建了一个农技服务中心。他告诉记者:“我们虽然有自己的经营性服务,但是公益事业一项不少。只不过以前我是政府的人,做不做事情政府都要把我养起来,现在我是社会的人,为政府提供了服务才能得到报酬。” 据介绍,京山县按照“政府招标出资、公开竞选主体、农户签单认可、县镇共同负责”的思路,积极探索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的新机制:由政府提供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实行钱随事走,并由农民对服务质量进行签单认可。 这种“百姓签单,政府埋单”的公共事业服务模式,已经在湖北省很多地方推开。他们将原乡镇站所的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收回县(市、区)主管部门,公益性服务职能分别向乡镇“三办”转移,经营性职能走向市场。政府本着“绝对减人、相对减支、不减政府责任、不减政府公益性支出”的原则,通过购买服务、购买劳务,来落实政府服务“三农”的责任。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以钱养事”新机制的建立,不仅转变了政府职能,还使得一些曾经“停摆”的乡村公益服务得到了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