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江山也要英雄扶(西湖览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3日04:4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江山也要英雄扶(西湖览胜)
岳母刺字图

  杭州西湖不仅山水俊秀,自然景观很美,而且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也很壮丽丰富。特别是民族英雄岳飞和于谦的祠庙与坟墓都在西湖,越发使人向往。清代诗人袁枚有一首《谒岳王墓》的诗道: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

  保,人间才觉重西湖。

  可见人们重视西湖,除了山川明秀,花木繁艳之外,还因为这里有特定的纪念对象,因而瞻礼者纷至沓来。岳飞是宋将,于谦是明臣,都官封少保,所以袁枚称他俩为双少保。岳飞葬于栖霞岭下,于谦葬于三台山中,岳坟(庙)于1979年由国家拨款重新修复,于墓也已修复。

  岳飞的事迹记载很多,老少咸知,不必赘述。于谦字廷益,钱塘人,明朝永乐十九年进士,英宗北狩时,于公以大司马任国事,外攘强敌,内抚黎民,有社稷之功。英宗复辟,奸臣石亨、徐有贞等妒忌他,诬告于谦将图谋不轨,竟以冤死。到成化二年,案获平反,追赠太傅,赐谥曰肃愍,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人称他为于忠肃公。

  在古代诗歌中,如赵孟頫、高启等的岳王坟诗都很著名。其他如明代徐渭有《岳坟》诗曰:墓门惨淡碧湖中,丹雘朱扉射水红。四海龙蛇寒食

  后,六陵风雨大江东。英雄几夜乾坤博,忠孝传家俎豆同。肠断两宫终朔雪,年年麦饭隔春风。

  明代蔡汝南《岳坟墓》诗:谁将三字狱,堕此一长城!北望真堪

  泪,南枝空自荣。国随身共尽,君恃相为生。落日松风起,犹闻剑戟呜!

  明人王世贞也有岳坟诗:落日松杉覆古碑,英风飒飒动灵祠。

  空传赤帝中兴诏,自折黄龙大将旗。三殿有人朝北极,六陵无树对南枝。莫将乌喙论勾践,鸟尽弓藏也不悲。

  这些诗都能旌忠抉奸,击中时弊。

  明代王思任有《吊于忠肃祠》诗:涕割西湖水,于坟望岳

  坟。孤烟埋碧血,太白黯妖氛。社稷留还我,头颅掷与君,南城得意骨,何处暮杨闻?

  这诗的颈联“社稷留还我,头颅掷与君”真是英风飒飒,气壮山河,大义凛然,如见其人。

  明代张溥《吊于忠肃》诗:栝柏风严辞月明,至今两袖识书生。青山魂魄分夷

  夏,白日须眉见太平。一死钱塘潮尚怒,孤坟岳渚水同清。莫言软美人如土,夜夜天河望帝京。

  这两首诗都是以于墓为岳坟相提并论而写的,都在歌颂两位民族英雄的业绩而痛惜其死之冤,诚如袁枚所说的“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

  西湖有了巍峨庄严的岳飞祠(庙),不再是万顷软波了,而是刚山劲水。不是有“金戈铁马公生气,绿水青山宋旧都”的诗句吗?确实,岳少保的虎虎生气,已给西湖山水添了无限力量和光彩,这就是世人看重西湖的原因了。

  人物小传

  岳飞

  (公元1103至1147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宋朝杰出的军事家,我国历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的著名爱国者。他出身于佃农家庭,年轻时应募从军,后跟随宗泽留守开封,屡次击破金兵,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岳飞用兵如神,善于治军,他的部队被称为“岳家军”,当时在金兵中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俗语。1129年,金兀术攻陷了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先后取得郾城大捷、朱仙镇大捷,收复了郑州、洛阳等地。然而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却被奸相秦桧设计召回,并被冠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害死在临安大理寺风波亭。宋孝宗时,岳飞被诏复官职,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遗著有《岳武穆集》。

  于谦

  (公元1386至1457年)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爱国英雄。他于永乐十九年中进士,1448年任兵部左侍郎。次年秋,蒙古瓦剌也先进犯大同,明英宗朱祁镇亲征,不久便在“土木之变”中被俘。也先挟持英宗直逼京师,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并拥立景帝。之后他出任兵部尚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大败也先。也先见无隙可乘被迫求和并归还明英宗。

  之后,于谦仍然坚持加强军备,并派兵出关屯守边境。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复辟后,将于谦以“谋逆”罪加以杀害。有《于忠肃集》传世。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2月03日第七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