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丽娃的八十年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3日05: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徐芳

  整个80年代我生活在某所大学校园里,这就是被我的一位校友兼诗友称之为———如果在天堂那就是它的:丽娃河畔的校园。记得在上海的高校中曾经流行过这样的一种说法:学在某校、吃在某校、玩在某校、爱又在某校……而我所在的某校就张扬着这爱的大旗,使门里门外的学子们八方来朝、四海归心,爱心簇簇摇动,爱焰高炽。其氛围,只能意会,

不可言传。

  也许是风景太好的缘故,雨后初霁、杜鹃啼月,六月荷碧、八月桂香……那么个大花园里又有那么条河,再加上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谈理想谈抱负的———够了吗?当然谁也无法说清这种附着的爱魂产生于哪里。爱情这种问题哪里是说得清的,就是当事者本人也无法说清楚。

  说得清的是80年代的青年一般都比较文艺,男的女的文科的理科的都如此,很容易就感时伤怀了,很容易就迎风流泪了。一颗心对另一颗心就像玻璃对玉石,互相照着谁比谁更透明,透明也可能是对眼睛的欺骗,可这样的“欺骗”表现出的是巨大感情热量,当然也产生一种复杂又丰富的美感。而自然美景也参与其中,就更折射出那种光鲜的色彩,与静谧而奇特的气氛。

  从封闭的70年代走来,在80年代阳光灿烂的一天,突然就有人提出了以前想都没想过的问题,或者是想都不敢想的问题,你也许脸红心跳,你也许张口结舌……然后他投掷那些有系统的大词,像集束手榴弹那样开始轰炸。他可能是个诗人,可能是个理论家,更可能是个生活意义的阐述者———可这样的阐述是会把你引入到超验的而不是具体的细节的世界之中。这也是当时所流行的,什么都不能摆脱流行,即使是云里雾里的爱情也一样。80年代流行的多少社会的、文学的思潮,又被多少爱情假借它们之手在挥动,这无所不能的巨手又指引了多少爱情的航向?!那么精神,那么灵魂,那么非物质,又是那么那么的令人感慨。

  在文科楼前美丽的草坪上,有一男一女席地而坐,你走过路过时可能会觉得尴尬,因为他们明显是开放的一对———著名的校园老情人,有些老面皮了,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如此抒情!可你倘如回避中还是听见了他们的谈话,你会了解到自由往往就是形式,他们也必须使用80年代的符码来进行爱情的对话,那流行的符码竟是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哲学。绕是绕了远路,而且还很拗口,但即使这样,内在爱情的力量一点也不会丧失自己的强度和效果,在互相的表述中一般都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个层面,也都懂,这就是80年代的爱情表述技巧。

  比现在的要复杂,当然效率与速度上也差点,但那个时代不追求如今的效率与速度,只要朝着一个方向走,相信总会到达目标的。何况地球是圆的,也就是早早晚晚的事,急什么呢?日子也因此而充盈而丰富而意味无穷。

  也因此,在夕阳西下之时,某条林荫道上或许人潮汹通,放眼看去你就可能发现悄悄牵手的情侣,仔细观察你又会发现那两只手的紧张与敏感,就如《木兰词》里说的那样:“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小树林里的情况属于隐私,就公众场合而言,你绝对不会撞见偎依或者拥吻的状况,更不要说如胶似漆的那种。

  舒婷在诗中曾这样描绘:“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要歌唱你就歌唱吧……”接下来的句子是转折:“但请轻轻轻轻温柔的”———诗题就是《四月的黄昏》,不是80年代的人,大概是无法在那些蒙蒙胧胧的意象中看见暗影起伏的。

  80年代在我认识的范围里,有接近一半的同学拿诗歌作为某种魔咒与武器,所以诗歌人口剧增,仿佛要爱或者要得到爱就要写诗,这可能让现在的人难以理解。可在这世界上任何时候,就没有比爱更能让人热狂的东西了。也可想而知当时诗歌的热度,写诗的与读诗的之间的交流,比起现在的“超女”们与“粉丝”们之间的张力,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爱情与诗歌在那个年代的相遇,也许有些莫名,可也许有些事出有因……回首再看20多年前的前尘往事,光线却总是变幻着,所以我永远也不能确定。

  对艺术反应太过于缓慢的人,那时可能得不到理解,特别是异性的理解。而另一些人却因此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我们对他们奉献了一致的赞美,在艺术的名义下诗人的长发飘飘与小说家的对说梦所倾注的热情都为人叹赏,爱上爱情还是爱上艺术,很多女孩子不解或者不愿解其中真意。我想这也并不是什么盲目与愚蠢。

  在“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逢”的沧海桑田一般的大聚会上,我们一起合唱了这首时代歌曲,几对当年的同学恋人携手于台前,其中也不乏后来组合的,也有的曾经携手现在却不能了。在聚光灯下突然就有了戏剧的味道。当然,那些脸上已然有了沧桑,还有什么,只有上帝知道。

  称得上很革命的80年代的代表歌曲,不知为什么处理成女声颤音来咏叹,我们当时并不喜欢,但隔了20年的时光来唱,猛然觉出了残酷。想起了一些人的一些往事,其实不能公之于众。男女之情的厉害,也并不在于剧情。

  想起来那个时代的很多爱人爱法(并不是如今的青春剧里展示的A爱上B,B却爱上C,C不爱B偏爱上A;或者一下子爱上两个,或者两个都不爱的种种模式)———80年代,过于单纯的执著———相信的是天长地久,追求的是永远。这在如今看来也许都属于罕物,所以足可以使人潸然泪下。

  也是很多年后,在一次会上我遇到了当年的校友,当年的青年才俊、著名的青年评论家,如今在香港凤凰台主持“锵锵三人行”的许教授。他有个说法颇值得一听:80年代的出色女孩都嫁了文艺人才,他举了例子,也包括自己。90年代以后,情形就发生了变化,时代英雄已经改换,女孩子们爱慕的对象也当然随之改变,所谓的“傍大款”也不足为奇。时代风尚的巨变,从女孩子们的爱情取向上可见一斑。

  进入了新世纪,80年代已给人苍老甚而古老的感觉了,就我个人而言,它也许真实得有些戆与憨。但我也确实怀念那个年代和那个年代的校园爱情。无须说理由,或许说上千上万个理由,也都是一样的结果。

  《人民日报》(2005年12月03日第八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