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老人含泪破祖训 谁来当徒弟学做老布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3日07:28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早报讯(记者涂诗薇摄影李国东)在五里墩横街40号大院门口一个光线不甚明亮的角落里,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人正在用锥子一针一线缝着布鞋底。他已经做了整整68年的鞋了。昨(2)日,8旬老鞋匠李军表示,百年鞋艺面临失传,他想公开招纳贤徒,将自己的独门绝技继续延续下去。

  他的布鞋漂到了日本

  下午3时许,李军老人一如既往地在大院门口的角落里做鞋。只见他一针一线地穿过鞋底,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是在打造一件艺术品。

  “布要用新布,才吸汗,不湿脚。”老人一边缝鞋底一边耐心地解释。做一双布鞋需要10多道工序:打布壳、切底,再到打线,这才只完成了底子的制作,还得划帮子、敷糨子、上机打鞋口、纳鞋帮……“我埋头干上一天,也只能完成两双鞋”。

  据老人的街坊介绍,慕名前来买鞋的人有司机、老年人,还有一些做生意的老板,甚至有人把鞋带去了日本。

  他15岁就当上了少掌柜

  “我祖上就是做布鞋的,传到我手里已经是第四代了。”老人讲述家传手艺的辉煌历史时,浑浊的眼睛透出了一些明亮。

  清朝末年,李军的曾祖父从三台来到成都,在上升街开了家“达三江鞋店”。传到李军父亲手上时,已经成了当时成都鞋市有名的品牌。李军的父亲将店名改成了“川上山”。“那个时候,成都的两个鞋业公会组织,成都市修造鞋业公会和成都市鞋业同业公会都知道我们”,老人自豪地说,他13岁时跟父亲当学徒,15岁就当上了少掌柜。

  1947年,李军离开成都,鞋店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名噪一时的老店被迫关门。后来,李军失去了工作。为了一家10口的生计,他带着妻儿回到成都,又在小红土地庙街开始做鞋。上世纪70年代,鞋生意又恢复了昔日的辉煌。除了做一般的布鞋外,他还为很多剧团定做“剧装鞋”。

  他要把家传手艺传外人

  老人说,做了几十年的鞋,他练就了一双好眼力,只要瞟一眼对方的脚就可做出一双合适的布鞋。他曾带过两个徒弟,可都意外地去世了。如今,几个儿子虽然都懂些做鞋的手艺,但却没有一人愿意接下这门家业,“他们还年轻,又都有正式工作,不想当鞋匠,我能理解”。

  “我活不了几年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门手艺。”老人眼角泛出了泪花,“本来家族规定是不能外传的,但我决心坏一次规矩,只为手艺能传下去”。对于徒弟,老人开出了几项条件:“能吃苦,不图钱,能为老年人着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