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百强中学榜”出炉引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3日09:28 大洋网-广州日报

  文/本报驻京记者赵琳琳

  国内首个针对中学教育的全国性评选的《2005中国百强中学》日前出炉,在广东、上海等多个地区地仅有部分名校上榜,一些当地公认的更加“有名”的中学却不见踪影。此榜一出,争议纷纭。

  据介绍,这个《2005中国百强中学》评选,是国内首次针对中学教育的全国性评选活动,这是第一次由民间机构组织,并从毕业生角度监测中国中学教育的评选,目的是想“传播优秀中等教育机构、促进国内优质教育发展”。

  负责做这个排行榜的公关顾问公司首席运营官一高姓负责人说,《2005中国百强中学》评选是第一次由民间机构组织,参与评选的中学并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他还表示,他们今后会每年坚持这个项目,而他们在评选中所“独创的指标评价体系,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更有力的社会效应。”

  那么这个“百强榜”的评选依据是什么呢?此高姓负责人曾表示,《2005中国百强中学》的编制工作经过了学校筛选、问卷设计、市场调查、专家访谈、媒体意见等阶段的实施,主办机构向国内著名中学发出邀请,建立了学校数据库及调查问卷数据库,并针对大学大二在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在读大学生对自己毕业中学的满意度,最终依据10000份调查问卷,结合专家意见,评选产生了《2005中国百强中学》。他说:“这个排名是第一次,是个尝试,出现疏忽现象也是难免的,但是,对这个排名,我可以保证有80%的数据肯定是准确的。”

  研究国内外高校排名20多年的资深专家、复旦大学企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晓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测算数据的准确性和样本量大小、样本分布、有无代表性有关。不过,尽管这张榜漏掉了各地部分名校,也不能说这张榜不可信。“因为他们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问卷调查,如果问卷本样量太小,受访者没有足够代表性,调查就可能出现偏差。”

  他表示,如果问卷设计者能够参考大学教师或至少对大学中的相关部门如招生办公室做评价,也许评价会更准确。另外,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家公关公司是邀请了一些学校参加了一个名为“2005中学名校校长论坛”的会议,会不会借此会议来收取较高的费用,进而影响到排名的准确性呢?本报记者联系到此公关顾问公司首席运营官,他以不想再做过多解释谢绝了记者的采访。

  评价有褒有贬权威性受质疑

  教育部: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昨天说,这张“百强榜”并不是政府行为,“对于它究竟有多大可信度,不好说。”对于这样民间机构自己对学校进行的类似排名的调查评价,教育部门尚没有办法进行监管。

  入选学校:广东仲元中学学校办公室一位丁姓负责人昨天在接受采访时说,学校知道这件事情,但是并没有参与评选过程。他表示,对于能上这个“百强榜”他们的心态非常平静。广东地区公认名校的广东执信中学校办公室,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对此不想做过多评价。

  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昨天说,在当地实力一般学校对这个“百强榜”可能根本就不感兴趣,只会对当地实力比较靠前的那些中学产生影响。另外,这种类似“状元秀”的评选,其权威性又有多少?

  也有专家认为,搞这样的没有根据的百强评选人为地扩大了校与校之间的不平等,对家长、学生、社会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对于像“百强榜”这样调查类的学校评价,应该从两方面来看其作用。尽管这种评价不排除商业目的,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调查,社会对学校的监督和评价也就少了一个环节。从积极方面看,它能够使一些学校的品牌得到提升,如果评价得好,对学校会有激励作用。但是从反面来看,办学校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很多主观的东西不能量化,这样的排行榜很难凸现学校个性。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不合理不够权威的评价反而会误导学生。

  研究者:北京教育科学研究基础教育研究所专家史根东说,现在在国内很多城市,读好中学甚至比考大学还难。这使得这种“排行”性质的学校评价进入到了基础教育领域。他表示,一个地区不可能遍地都是名校,孩子的素质各有不同,也不是个个都适合读名校。一张“百强榜”折射出的更多的应该是我们对目前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人才成长模式的反思。家长和老师应该对孩子成材的途径进行多元化思考,为孩子提供适合自身素质的基础的发展方向和选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