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枝江:“硬措施”造“软环境”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3日10:29 新华网 |
新华网武汉12月3日电 题:湖北枝江:“硬措施”造“软环境” 新华社记者张先国、袁志国 记者近日在湖北省枝江市采访时看到,在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门口,卖柑橘的拖拉机排着长队,农民们在结账处兴奋地清点着钞票。果农尤泰贵告诉记者,五六年前,冬季的柑橘根本就卖不出去,12月是个“伤心月”。 枝江市位于长江北岸,三峡大坝下游,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近三年,他们“以工业化的思路抓农业,围绕农业抓工业”,采取一系列“硬措施”打造优良的投资“软环境”,引来日本以及沿海的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前来落户,广袤田野成了红红火火的“第一车间”。 “产业链通向外国餐桌” 记者在安福寺镇台资企业鸿新公司采访时,公司董事长陈鸿章刚签下一笔出口50个货柜的柑橘罐头订单。目前,这家企业的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泰国及中东地区,年创汇400多万美元。这家企业落户枝江三年来,当地农民因农产品涨价就增收2000多万元,新增劳务收入500多万元。 陈鸿章告诉记者,他之所以到枝江投资,是因为被当地政府的真诚所感动。2001年,安福寺镇因与鸿新公司签订合同而放弃了修建办公楼的计划,把钱用来改善基础设施;2003年再次准备盖楼时,适逢鸿新公司进行二期扩建,镇里再次放弃盖楼,立即投入水、电、路配套资金200多万元。 枝江市委书记王松华说,发展农村经济,就要延伸农业产业链。目前,枝江已形成酒业、果蔬加工、油脂加工和纺织产业群等深加工产业链,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以上的达到46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6%。 去年,枝江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6.4%,是近十年来增速最高的一年,农民因农副产品提价增收近亿元,远远超过政策性增收和打工增收。 政府服务“比沿海地区还要好” “要论投资环境,枝江市现在比沿海地区还要好。”南辉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世才说。 为吸引李世才到枝江办厂,枝江市政府承诺先期投入1500万元,为“南辉”建设配套的变电站等基础设施。签订合同后,枝江市政府专门发了一个“支持南辉办厂及税收奖励”的文件。 “南辉”在枝江的项目2003年2月开工,8月份就投产了,比在沿海地区办厂的速度快了一倍。公司副总经理周万泉说,建设难,市里牵头组成服务专班,“相当于把公章装在口袋里现场办公”;招工难,劳动局按我们的要求组织、培训工人;用电难,市领导帮着到省里要指标,一个月跑十几趟。难题一解决,效益就出来了。仅今年上半年,“南辉”公司就上缴税收400多万元。 枝江市市长黄金龙说,中部要崛起,光靠打优惠政策牌不行,只有实现优质服务并使其常规化,在政府服务上想新点子,才能“招商、安商、富商”。 “不换思想就换人” 为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枝江市曾“大动干戈”。2002年,市委书记王松华刚一到任,就提出“把市场主体当成衣食父母”,坚决制止部门向企业伸手,并提出“不换思想就换人”,当年撤换了一批干部,在全市上下引起强烈震动。 随后,枝江大张旗鼓地打造服务型政府,培育市场主体。枝江酒业是一个基础最好的国有企业,当地政府顶住压力推进民营化改革,改制后短短3年,这家公司利税从千万元增加到过亿元,成为湖北省白酒行业的排头兵。京星啤酒厂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枝江决定“丑女陪嫁”,引来华润雪花公司投资1亿元,把“包袱”变成财富。 短短三年间,枝江经济发生了巨变。据统计部门测算,今年GDP可达到75亿元,是三年前的2.5倍;财政收入可确保实现4.5亿元,在免征农业税后,仍是三年前的2.2倍;去年年末城乡居民储蓄达到38亿元,在全省县市中位于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