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期待“离任审计”的政治常态执行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3日12:13 红网

  12月3日《新京报》消息:省部级干部离任须接受审计。昨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透露,今后,所有离任的省部级官员都将纳入审计监督范围。此外,今年以来审计部门已经开始对现任的几名省长、部长进行任中审计。

  “离任审计”狭义化理解就是一种工具化的数目管理,其实早在我国明朝就和“田亩计量”、“钱粮征收”一样成为官吏监管的“明规则”。权力,自古就没有能带来智慧与

觉悟的魔力。从理论上来说,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者如果发生腐败的话,其腐败程度取决于他所拥有的垄断程度和自由裁量权及其责任感。加强对重点单位重点人员的离任审计,是有效减少重大经济犯罪行为的法宝之一。由此,“任期为主,逢离必审”的经济责任审计体制,的确有着良好的预期效力。

  但是,制度的执行力来自于“温度湿度适宜”的体制土壤。省部级干部也好、国企高层也罢,要让“离任审计”彰显出作为政治常态的刚性执行力,笔者以为,尚需要谨慎回应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我国现行干部管理制度与“离任审计”能否完美衔接?审计,既是一种监督、更是一种服务——尤其是“离任审计”,只有以其参考与警醒意义消弭其“事后诸葛”的天然弱势才能对舆论与民意更有说服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对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一般都是在领导干部已经提拔、调任或者离退休的前提下进行的,审计结果对被审计者的去留升降毫无影响;加之部分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虽然离开了现职,但绝大多数仍在领导岗位,审计人员心理障碍比较大,沦为“形式主义走过场”的危机还是客观存在的。

  二是“离任审计”能否顺畅地呼吸到制度的氧气?独立性,应是“离任审计”的灵魂,它是程序正义的客观要求——然而在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下,各级审计机关的人财物均操控于地方政府,它实质上仅是地方政府的一个内审部门。在这种体制下,有一些审计干部屈从于行政官员权威,淡忘了职业道德。个别审计人员受复杂人际关系和不良风气的影响,拿原则做交易,导致审计结论文不符实,为被审对象“遮风挡雨”。此类“花瓶式”的离任审计带来了消极影响和现实危害,造成审计工作深入难、取证难,譬如在李达昌事件中其“公信力危机”就有所显现。

  史料说我国古代有规定政府官员上任和离任时都要称一下体重:离任时变重者“贪”官,变轻者“清”官。这种做法固然很形而上学,但是将有关的反腐败措施量化却是长期的制度诉求。“离任审计”要发挥政治常态执行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譬如它不能仅仅只是高官的紧箍咒、还得有立法支撑、还得强化离任审计的公示程序……但愿“离任审计”能为终结“边腐边升”的闹剧而绩效卓越,使其真正成为领导干部经济行为过失的“校正器”、强化管理的“推进器”、廉洁自律的“警示器”。

  (稿源:红网)

  (作者:邓海建)

  (编辑:杨国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