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虚无缥缈的素质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4日00:04 红网

  首届“泛珠三角区域中小学校长论坛”近日在广州举行,论坛上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学习负担重,全国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直接导致这些学生的潜能和特长难以开发,甚至导致学生身体、心理都出现问题。此外,去年全国有3000名高考生被录取而未报到,其中1800人是考上了重点大学而放弃,再去复读更好的大学。

  教育领域问题不断,教师不胜其累,学生深受其害,让人匪夷所思。自2001以来,

课程改革开始在全国42个国家级实验区试行,核心理念是素质教育。改革甫一出台便赢得一片赞许声,然而,时至今日,现实却不容乐观,这一改革依然举步维艰。在课程改革和应试教育的双重要求下,教师感觉压力很大,他们觉得传统教育才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最佳方式,课程改革实验区也受到普遍的质疑。寄希望于课程改革,让教师的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让学生的学习远离枯燥、远离虚无,让课堂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然而完美的理论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残酷,人人叫好的课程改革不过是昙花一现,实在是出人意料之外。

  课程改革,是教育走进死胡同后的“救赎”,承载了多数人的期待和希望。可是,一“考”定终身,中考、高考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教育领域的上空,让每一个涉身其中的人忧心忡忡,最终催生了课改“怪胎”,遭遇了课改是“换汤不换药”的尴尬。课程改革理念很好,但教师依然要面对中考和高考,很多时候,社会上乃至教育行政领导,还是以一张试卷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好坏与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师不得不把眼睛盯在学生分数上进行竞争。据了解,课程改革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当前推行课程改革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均不太满意,从而对改革最终能否成功表示怀疑。

  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强大的原动力,这是已被人类历史发展所反复证明了的真理。20世纪50年代中期,人力资本理论创立者舒尔茨就断言,教育是一项生产性投资,其结果可看作资本的一种形式。教育改革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头等大事,如果不能解决好中国的教育问题,中华民族就有可能沦落成劣民族。1983年,邓小平同志以历史的眼光,从战略的高度,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二十多年来,“三个面向”的题词所蕴含的深刻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针、旗帜和灵魂。现实生活中,“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更是由来已久。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基本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然而,遗憾的是,总有那么多目光短浅的人,为了眼前了利益总是顾不了长远的发展,为了虚无的荣誉而忘了最根本的人自身的发展!

  课程改革要求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合作、生存、做人;从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学生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元的评价体系。这种做法,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多强调的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千万人梦寐以求的良好教育形式。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三个面向”,对应试教育进行批判性反思,借鉴并参与“平等、效率、需求”为主旋律的世界教育,均衡提升未来教育的“求心力”和“远心力”,这无疑是成功举措,也是需要付出实践的努力所需的。实施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但任重道远,容不得迟疑和怀疑。

  无论如何,中国教育该是向应试教育彻底决裂的时候了!要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课程改革是一次难得的契机。考试分数和名次不应当成为决定学生的命运的重要标准,学校的好坏也不能单纯由升学率来打造,如此看来,惟有课程改革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改变目前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改变“考试定终身”的考试制度。

  (稿源:红网)

  (作者:郭立场)

  (编辑:杨国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