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宝隋唐石经成片脱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4日01:55 京华时报

  

国宝隋唐石经成片脱落

  图为20世纪60年代保存完好的木经板。

  

国宝隋唐石经成片脱落

  图为目前的木经板。图片均为市文物局提供

  北京馆藏文物腐蚀情况严重

  近日,北京市文物局发布《北京地区馆藏文物腐蚀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指出,一些一级文物正慢慢变成废铜烂纸,云居寺隋唐石经正在成片脱落,北京警察博物馆的一些文物正在慢慢失去字迹,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更是因为锈蚀在20年间减少23件文物。在调查61家博物馆、20家文管所后,北京地区馆藏文物腐蚀调查组指出:本市大部分文物库房环境恶劣,文物科技保护人员匮乏,基层文物保护人员专业技能不足。

  典型案例

  ■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文物库房夏季有霉变味

  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有806件文物,但它的文物库房设在潮湿的地下室近十年,湿度大,且不通风,对文物保存极为不利,后来库房迁至3间小平房内。这3间平房面积共有170平方米,室内没有通风设备和温湿度监控设施,保持自然温度环境,相对湿度偏高,夏季有霉变的味道。

  20年间因锈蚀减少23件

  该馆《1982-2003年藏品动态统计》显示,1983年应有藏品数量1318件,2003年实有藏品数量1221件。20年间,藏品减少97件,其中因锈蚀导致数量直接减少的共计23件,金属器存在不同程度的锈蚀,并有加重的趋势。出土于一号墓的铁斧,当年斧面光洁呈暗红色,一面铸有凸起的“渔”字,是首次发现西汉渔阳郡铁官作坊制品。这件“渔”字铁斧可能是我国最早有商标的实物,现存于“出土文物陈列室”,由于出土后一直未做过处理,出土时清晰可见的“渔”字现已无法辨认,文物价值削减。另外,编号为3XH30039的铁块有3件,1989年登记时仍然是完整无缺,到2003年清库时因锈蚀严重只剩下了铁芯。而16件弯杆盖弓帽1989年只是伤残,到2003年已被锈蚀地不成形,改记为“1包”。

  ■云居寺文物管理处

  石经山缺防盗报警装置

  珍藏明代大藏经、龙藏木版经的文物库房内缺少控制恒温恒湿的设备。这些纸质文物和木质文物容易随温湿度的变化而受损,一到雨季,两个库房内湿度极高,不利于文物的保护。而且这两类文物都没有经过特殊的防腐防霉等文物本体的保护处理,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属国家一级文物的4196块石经现仍藏于石经山上九个藏经洞中,而石经山缺少防盗报警装置,存在安全隐患。

  隋唐石经表层成片脱落

  云居寺石刻隋唐大藏经、明代纸帛经书、清代龙藏木版经同属国家一级珍贵文物。隋唐石经是房山石经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的山石渗水、溶岩侵蚀、大气污染等因素,导致有些经板风化严重,表层开始成片脱落,还有的石经板表层隆起呈空臌状态,刻上去的字迹随时有可能剥落。

  云居寺珍藏的明代大藏经对温湿度的控制要求很高。因库房内的温湿度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经书已有不同程度的破损现象,少量经书有生虫、霉烂、粘连等现象发生。龙藏木版经是清代皇室下令刊刻的一部佛教典籍丛书。这些龙藏木版经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烂霉变,经板上的字迹部分脱落。

  ■北京警察博物馆

  工作人员多是半路出家

  据了解,作为新建行业博物馆的一个共性,北京警察博物馆人员均为本系统人员调入,以前未从事过此项工作。因自然环境腐蚀导致该馆收藏的一些文物价值削减,部分纸质展品褪色严重,如一张20世纪40年代的法院传票,已无法辨认出原有的表格和印模。

  光照太强致纸文物褪色

  针对上展纸质文物褪色严重的情况,该馆进行了专题调研,购置了专用照度表对照明状况进行了测试,发现指标普遍超过了国家的规定,光照度介于超标3—22倍之间。长此下去,会对上展文物造成严重伤害。针对这种情况,该馆对展出的三级以上纸质文物进行了复制更换,另外将其他较稀少纸质展品复制替换了一批。

  原因分析

  库房近八成无温湿度控制

  市文物局调查人员指出,没有温湿度控制、面积狭小、文物保存环境恶劣是大部分库房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文物腐蚀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本市81家文物馆藏单位中,有18家有温湿度控制,占两成多;有9家有污染物控制,占一成多一点,多数文物收藏单位库房条件需要改善或者扩建、重建。没有温湿度控制使得容易受到温、湿度影响的文物发生腐蚀,如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标本对湿度很敏感,在雨季湿度大的季节,陶器变得酥松,石膏硬度降低,更易破碎、霉变。

  专业人员缺乏致文物受损

  专业人员缺乏、从业人员技能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调查组人员告诉记者,从事文物科技保护的人员中拥有正高级职称的全市仅有1人。从事文物科技保护及修复的理工类人员所占比例也普遍偏低,市级单位所占比例为40%,不到全部文物保护人员的一半;区县级单位所占比例更小,为32%,如平西抗日纪念馆一人身兼多职,缺乏专业人员。此外,基层文物保护人员专业技能不足,有些专题类或行业性质的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人员匮乏,导致馆藏文物的保管处置中,由于方法不当造成文物受损。

  经费不足是首要制约因素

  从1999年至2003年统计情况看,本市的经费投入基本上是逐年递增(见左表),近几年的平均投入约在821万元。但用于防腐蚀的专项经费呈波动状变动,高时防腐蚀经费占每年专项经费的19.7%,低时仅占4.6%左右。

  北京航空馆在接受调查时称:“我馆作为一个大学博物馆,各种人才、技术资源是极为丰富的,缺的就是经费。”经费已成为制约开展文物保护和修复科研项目的首要因素。

  调查启示

  经费应多用在保养维护

  调查组指出,虽然本市对博物馆等文物收藏单位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从投向来看,重建设,轻管理、保养、维护等现象普遍存在。对防腐蚀的投入仅占专项投入的6.3%左右,而且这6.3%的经费主要用以库房的改造和改建,对文物日常维护经费几乎没有。这种情况应改变。

  文保行业应制定行为规范

  同时,调查组人员还建议,本市应制定、完善文物行业各类标准及行为规范,使文物保护工作的管理规范化。同时,要重视各类文物保护和修复的科学研究,因地制宜,解决和改善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技术问题。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刘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