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学不是“万金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4日04:54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严建飞(江苏 市民)

  11月29日的《新京报》,对耄耋之年出掌人大国学院的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进行了专访。当记者问及“国学院培养的人,可能会在哪些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时,冯老答称:“国家必须得有一批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不管大学还是研究机构。……”对此我很认同;但当记者又问:“那能不能这么理解,国学院主要是为了培养研究型人才?”冯

老对曰:“实干的也要有。要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有了这些实际能力,你将来做什么都可以。”——却是不能不令人心生腹诽。

  社会上曾有种说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当然是一偏之辞,难道而今变成了 “学好国学,走遍天下都不怕”。现代社会,是一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社会,纵然国学内容包罗万象,又能致用,但国学终究也只是特定之学,又从何而谈学了它就“将来做什么都可以”呢?纵然我们有着“学以致用”的文化传统,为国学重要内容的儒家学说也素来讲究“知行合一”,但正如青年学者李万刚所称:“现代社会舞台”由“民主自由的法制政制与高科技一同搭建”,难道还能指望赖学国学以“为万世开太平”、“治国平天下”吗?这不是庶几近于刻舟求剑吗?

  这倒令我想起了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可称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曾有名言:国学研究,首先“学以求真,不在致用”,次之才是“用在济民”。但是当年(西学至上、国学被全盘否定之际),又何以和黄侃等先生扯起了“文化继承派”(“国粹派”)的大旗了呢?章氏有云:“继绝学,存国故,植邦本,固种姓”,其所着眼者,乃是学术之研究、文化之传承,人才之培养,乃至民族化国民精神的塑造!

  正如今次冯其庸先生出掌人大国学院的担忧:“不怕没有人,就怕请不到好的老师”。这涉及到建国后“反右”“文革”等一系列历史因素导致的国学研究人才断层,也正可为章氏的远见作佐证了。所以而今对此断层,再倡国学,首重的也理应是对国学的研究、整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文化,培养人才。而这就要求,基点是必须对国学有一客观、清醒的认识,尤其要认识到其局限性所在,而并不应过分夸大国学的作用!

  正如报道中所称,冯老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这所当年由古文大家唐文治先生主持、钱钟书先生父亲钱基博先生曾任教务主任、与清华国学院齐名的国学研究重镇,曾经培养出了唐兰、吴其昌、蒋天枢、钱仲联、王蘧常等大量国学名家,包括冯其庸先生在内。但是这些大家的归宿又在哪里呢?正如学者谢泳先生所称:“最后去向,特别是到了1949年以后,基本上是在中国各大学里的中文和历史系。”但也似乎并未见出过什么“做什么都可以”的“万金油式”通人!而从这些先贤的身上,我也大致看到了国学院学生主体很有可能的未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