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桨声灯影朗诵大赛开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4日09:23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记者朱波张艳

  【金陵晚报报道】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昨天,270名选手在秦淮河畔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一一念来。在他们充满感情的声音中,“桨声灯影”朱自清散文诗歌朗诵比赛”初赛拉开序幕。

  朗诵这些散文的选手,最小的只有3岁,最大的已经69岁了,年龄跨度足有三代。

  他们的身份既有学生、教师、银行职员、工人,也有军官、警校学生、主持人……不论有多少差异,昨天,他们都在比赛中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文学的爱好。

  老人爱好:在朗诵中寻找乐趣

  131号选手一出场,白发眼镜、气定神闲——马庆潭今年69岁,是年龄最大的参赛选手。她退休前是11中的语文老师,几十年里不知道教过多少学生读朱自清的《绿》和《背影》。但是马奶奶还是谦虚地说:“我是来学习的!”

  为了这次比赛,马奶奶几天前去买了一本高中教辅读物《朱自清散文选集》,经过仔细挑选,最后选中了长短合适的《春》作为朗诵篇目。

  此外,马奶奶还为好几篇文章做了准备,一个字的多种读音,还有某个具体词汇的含义,马奶奶都细心地用小字标注在旁边,一本《散文集》被马奶奶写得密密麻麻。

  马奶奶说,以前她给学生讲朱自清,介绍这位爱国诗人的生平文章,没想到今天和学生辈的甚至更小的孩子们一起来参加朱自清的朗诵比赛。“挺好的,我来一起学习学习!”

  昨天的赛场上,白发苍苍的老年人是一道风景线,像马奶奶这样的选手还有好几位。

  比如52号倪姓选手,他选的是朱自清经典文章《给亡夫》,为了配合意境,倪选手长袍马褂礼帽一身齐整,还手持一束菊花,在深沉悼念的时候敬上了花……虽然记性和声线条件不如年轻人了,但老人们一样饱含热情,以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诠释了散文的意境之美。

  中青年参与:是一种锻炼和尝试

  37岁的王逸芳是一个13岁孩子的妈妈,但她身上因为热爱生活而散发出来的活力,却一点都不输给十几、二十几岁的青年人。

  “我是你们金陵晚报的忠实读者,而且还投过稿呢!”原来王逸芳很擅长厨艺,从2004年看到本报副刊征集“我的创意菜”文章后,她就尝试写了一篇投稿,没想到几天后就登在了报纸上,这让她十分欣喜。

  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给晚报的《雨花石》等副刊投稿,2005年一年刊登了十来篇稿件,“我对老公说,今年是我最开心的一年!我在亲戚朋友间也成了名人,过年过节聚会的时候,他们都会让我做菜,虽然辛苦了一点,但心里特别充实,高兴!”

  “我一看到报纸上有朗诵大赛的消息,就特别想尝试一下,因为这种机会很少。”这次比赛,她根据3分钟的要求,选择了篇幅合适的《匆匆》,前天定下来后就开始练习,中午在单位等儿子来吃饭的时候,就一遍一遍地念,连孩子进了门都不知道。

  初赛当天早上,丈夫开车把她从尧化门的家中送到比赛点的路上时,她还在练,觉得越念越有感情。

  小选手练胆:重在培养兴趣

  昨天的比赛中,中小学生和未上学的小朋友是人数最多的。

  27号小选手王俊雅,今年只有3岁,在锁金村二幼小(1)班学习,是全场最小的选手。

  虽然小俊雅口齿还不是很伶俐,但在妈妈的鼓励下,依然大着胆子把《春》给溜溜地背了一遍。妈妈说,还真巧,几个月前在王俊雅面前读朱自清《春》,读了几遍就能背出来了,这次比赛干脆就带了她来。

  妈妈说:小俊雅记忆力很好,能把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挨个报下来,平时就喜欢讲故事、读书、唱歌跳舞。

  76号小朋友林琳只有6岁、穿着粉色的小棉袄,像极了美国童星“秀兰·邓波儿”。其他选手朗诵的时候,她一直睁着大眼睛看着,一点也不怯场。

  轮到她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自然,还用丰富的手势和动作表现出“小草”、“田野”、“风”,还有“坐着”、“打滚”、“踢球”等等,数不尽的小动作十分招人喜爱。

  其他小选手,像6岁的双胞胎徐缘君、徐云起,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十分深刻,表演《秋姑娘的信》时,开头两个小姐妹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朗诵,很有意思。

  裁判点评:市民们参与积极性很高,学生多,一家子一起来的也多,感觉到人们对文学的爱好不减。而且选手年龄阶段很广,对文学的热情、对素质的追求都很让人感到鼓舞。

  朗诵比赛对孩子是培养、对中老年人来说是爱好、对青年来说是提高。不过,裁判也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选手们的普通话还普遍有些南京版的味道。

  1 孩子想写自己的《春》

  【还记得金陵晚报曾经报道过的那个外地打工者的孩子叶天柱吗?昨天,他终于如愿以偿地站在了比赛现场,向评委们朗诵了一篇朱自清的《春》。

  叶天柱来自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他和爸爸来南京参加比赛,在路上足足花了7个小时。他们昨天凌晨一点钟就起床,骑自行车骑了十几里路才到车站,再坐长途汽车到镇江火车站、坐火车再到南京……

  天柱的爸爸叶明忠在老家是种地的,家里不是很宽裕,但他对孩子的文学培养却毫不含糊。为了培养孩子,叶明忠没有送儿子上村子里面的小学,而是每天踩着自行车送小孩去离家十几里路的镇中心小学,风雨不辍,坚持了三年。平时家中再困难,也要为孩子买书、买磁带,教他念古文、学背诵。叶明忠告诉记者:叶天柱虽然只有11岁,但和普通孩子不一样,最佩服的人是乔榛、丁建华,而且从小就喜欢朗诵。凡是教过他的老师都很喜欢他,经常让他在课堂上领读。

  这次来比赛,叶天柱选了《春》,虽然是临时学的,但小天柱依然很认真,他清了清嗓子,用清脆的嗓音向评委们描述散文里“春”的境界:“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评委们静悄悄地听完三分钟,赛后,小天柱偷偷地告诉记者;他眼中看到的老家的春天,野草很多、小鸟很多、学校很热闹,庄稼在发芽,和散文里面不太一样……

  “以后我也会写一篇我的《春》,我长大想当一名艺术家!”小天柱热切地说。

  2 “家庭齐出阵”特别多!

  55号、56号选手张海燕、章同馨是母女俩,这一次一起报名参加了本报的比赛。

  9岁的章同馨是南京试验国际学校的小学生,昨天和妈妈一早从浦口高新区坐了两三个小时车来参赛。妈妈对这次活动很重视,她告诉记者:女儿平时就喜欢朗诵、跳舞,还是大队的学习委,在学校范围的比赛中获过不少奖。这次,看到金陵晚报有这么一个面向全社会的比赛,她特意鼓励女儿来锻炼锻炼;其实,章同馨的妈妈自己也是文艺爱好者,她曾经在单位的朗诵比赛中获得过第一名,还在民政系统的演讲比赛中获得过二等奖。

  像章同馨这样全家一起来报名的选手,昨天现场还有好多,有母子(女)、父子(女)、还有祖孙一起的,足见“朱自清散文”对数代人的影响。

  105号选手叶琳,也是带着孩子前来比赛的这样一位母亲。她是中石化作家协会的会员、本身就爱好文学,来参加比赛还有个特殊的原因。叶琳告诉记者:自己从小住在秦淮河畔东牌楼一带,是喝秦淮河水长大的,对记忆中的秦淮河河水清清、人家枕河的印象十分深刻。尽管已经离开20年了,但依然有浓浓的秦淮河情结,因此这次比赛不仅自己来参加,还一定要带着孩子来比赛。

  3上大学后才懂《背影》

  “以前初一的时候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还不太了解,但自从去年离开家,来到南京上学,看到爸爸坐30多个小时的火车,从内蒙古的家千里迢迢地来看我,才真正体会到《背影》里作者当时的心情。”南邮大二的学生韩馥霞这样对记者说。

  “家离得太远了,家里又有变故,这几年父亲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我去年离开家到很远的南京念书,父亲就坐30多个小时的火车从内蒙古来看我。父亲不像母亲,他的感情很含蓄,但是能感觉到他对我的爱,这时候才忽然理解了朱自清在《背影》里写父亲送他上火车时,心里的那种感觉。”韩馥霞说。

  她这次来参赛也挺有契机的,韩馥霞是学校校刊的小编辑,最近正在组织策划学校的朗诵比赛,看着选手们朗诵的时候,她忽然想起上初中的时候,老师经常让她朗诵课文,还让她录下来。她又想起当时家里的破录音机里放出来的自己的朗诵磁带,里面还有不小的杂音……“高中以后就再也没有朗诵比赛了,看到报纸上有朗诵比赛的时候,我就决定来参加。还拉上我的同学,在选择篇目的时候,没有犹豫,我选了《背影》,虽然没有特别美丽的词句,但蕴涵着很深的感情。我想我是有感触的,一定能把感情念出来。”(编辑涵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