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史料上看“秦学”的不可思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4日11:04 生活报

  杨啸 静伟

  在刘心武的“秦学”故事推演中,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值得关注,这个依据也引出了一个在红学界一直颇有争议的话题,就是曹家在乾隆初年是否再度有过一段极为兴盛的局面。

  “秦学”中的秦可卿之死、元春告密及封妃这两个想象出来的高潮段落就是发生在曹家再度兴盛之时,如果我们能证明曹家再度兴盛是没有证据的,是不可能的,那么“秦学”无论编成什么样,都将从根本上土崩瓦解。

  提到曹家再度兴盛的话题,就不能不提到一位老先生———周汝昌。在众多红学家中,能确认曹家再度兴盛的人极少,而能将各种文献记载不过几百字的曹雪芹编出一本数十万字的《曹雪芹传》,唯有周汝昌老先生一人。《曹雪芹传》详细叙述了曹家在乾隆初年再度兴衰的过程,在刘心武的“秦学”中,刘心武基本上承袭了周老先生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秦可卿之死、元春告密及封妃的故事。

  那么历史上曹家在乾隆初年有可能再度兴盛吗?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曹家再度兴盛史料无记载

  在目前现存的正史野史方面,关于曹家再度兴盛的情况均无记载。只记载有曹家在康雍两朝的唯一一次兴衰。

  刘心武在“秦学”中没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史料,这里就不细说了。

  我们看周老先生的《曹雪芹传》,在该书中从雍正六年曹頫进京获罪后到曹雪芹香山著书之前,关于曹家之事已经没有任何史料可以依托,完全是建立在一种推测猜谜想象的基础之上演绎的。

  史料虽然没有,但传闻却有几条。这其中最重要最能发挥的就是下面这条:

  蒋瑞藻《小说考证拾遗》引宋翔凤所传逸闻:曹实楝亭先生子,素放浪,至衣食不给。其父执某,钥空室中。三年,遂成此书云。

  宋翔凤的这段话,也是听别人说的,因为在曹雪芹故后十几年,宋才出生。并且从字面上来看,丝毫看不出“三年成书”这个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是康熙,是雍正,还是乾隆,更丝毫看不出当时曹家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是一个像小说中贾府那样的大家族,还是很普通的一个小家庭,无从判断。如果是像贾府那样一百多人器物齐备的大家族,一个自小受到宠爱的公子哥儿,被关了三年竟然没人管吗?“素放浪,至衣食不给”,谁不给,父亲吗?“父执”也有解释成父亲的好友,如果父亲的某个朋友锁的曹雪芹,那父亲呢?如果没有父亲的话,何谈大家族,与小说中描写的相去甚远;但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家庭,几口之家,平淡生活,那跟曹家再度兴盛就更没有关系了。所以,从事实的错误上(曹雪芹应为楝亭先生孙),从生活常理的理解上(锁在空屋子三年写成红楼梦),宋翔凤的这段传闻可信度很低,难以作为一个真正的证据,并且即便传闻可信,也丝毫判断不出曹家当时的生活时间和生活状态。所以仅以这几十个字的传闻就发挥出曹家再度兴盛的历史,让人难以相信。

  曹雪芹友人诗文均指向秦淮旧梦曹雪芹在生前曾有一些朋友,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他们在与雪芹的交往中留下了一些诗文,有的诗文就对雪芹家族的往事有所提及,但在往事中我们只看到了“秦淮旧梦”,找不到乾隆初年在北京再度兴盛的影子。

  比如敦诚的《寄怀曹雪芹》中有“扬州旧梦久已绝,且着临邛犊鼻衤军。”敦敏的《赠曹雪芹》中有“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敦敏的《芹圃曹君霑别来已一载余矣》中有“秦淮旧梦人犹在,燕市悲歌酒易醺。”

  这几首赠曹雪芹的诗均提到了“秦淮旧梦”,可见他们在与曹雪芹的交往中,曹雪芹时常提到自己家族昔日在秦淮(南京)的往事,并且有一种留恋、无奈、悲伤的复杂心情。这种心情在《红楼梦》中也有着清晰的反映。按周老先生和刘心武所说,再度兴盛在后,并且雪芹亲身经历有切肤之痛,如果与雪芹交流诗文回忆往事,自然应该提及,而事实上对于乾隆初年的兴盛之事,在诗中根本没有提及,作为与雪芹比较熟悉的朋友,在对雪芹的生活状态和心情用诗文进行描述时,一点儿没有提及时间过去并不远的乾隆初年的重大兴盛之事,似乎不太可能,那只有一个解释,在乾隆初年,并无令雪芹痛彻心扉的家族兴盛之事。

  从批语指向看,影射之事为康雍年间兴衰

  其实我们上面对周老先生的质疑都有些多余,因为在《红楼梦》的文本和批语中已经有多处很明显的信息指出了《红楼梦》影射的曹家之事发生在哪个时间段,这些才是最根本、最有力、最令人信服的证据。

  ①、第一回,葫芦庙中大火引发甄家被烧。【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南直是南直隶之简称,指当时的江宁,即南京,自明代以来就有此种称法。“南直召祸”当是指曹家在江宁织造任上被抄没一事。这条脂批透露出批者深知曹家之事,看到这一段《红楼梦》正文,便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和感慨。

  ②、甲戌本第十六回前总评说:“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

  南巡就是康熙南巡,康熙曾经六下江南,其中四次住在曹家,一方面可以看出曹家与康熙的交情非同一般,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接驾过多,开销过大,造成了曹家内囊越来越空虚,以至于后来负债衰败。

  ③、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甲戌眉批:“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伤哉,宁不痛杀!】

  经过考证,“树倒猢狲散”之语是曹寅所说,曹寅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得邸报闻十八阿哥薨逝,续又闻异常之变(指康熙废太子之事)”,因对座客说道:“树倒猢狲散。”

  当时的座客施王栗后来有诗(《病中杂赋》第八首)记其事云:楝子花开满院香,幽魂夜夜楝亭旁。廿年树倒西堂闭,不待西州泪万行。(曹楝亭公时拈佛语对座客云:“树倒猢狲散。”今忆斯言,车轮腹转,以王栗受公知最深也。楝亭、西堂,皆署中斋名。)

  所谓“廿年树倒”,是指雍正五年曹家被抄之事。“屈指三十五年”,如果从康熙四十七年开始算,则此批语写于乾隆七年,可能有人会问,批语怎么可能写得那么早,甲戌本不是乾隆十九年的吗,其实甲戌本上有一句话“脂砚斋抄阅再评”,“再评”就是以前评过,可能还不止一次,“抄阅”就是将修改的原文及已有的批语再抄写一遍,这是必然的,所以说甲戌本的批语不一定就是甲戌年批的,所以说通过“树倒猢狲散”推测出乾隆七年有过批语,也是有可能的,如果这样,就说明在乾隆七年,《红楼梦》可能已经有了初稿或部分成稿,这个话题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其实退一步讲,就算这条批语写在乾隆十九年(按最晚的算),往前推三十五年,是康熙五十八年或五十九年,还是曹家第一次兴衰之时,与乾隆初年无关。

  ④、第十三回,凤姐儿想出治理家族五件事。【甲戌眉批: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悲痛血泪盈面。】【庚辰眉批: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

  其实这一段批语就说得更清楚了,已经明确指出《红楼梦》书中影射之事就是三十年前的真事,是批者对当时整个家族内部管理不善所发的感慨和痛心疾首的悔悟。如果还是按乾隆十九年往前推,应该是雍正元年或二年,其实应该更早。并且从庚辰本的批语看,“三十年”的这个时间感觉是一样的,而庚辰是乾隆二十五年,正像上面所说的,每个版本的批语不一定就出自该版本的年份,有的应该更早,只是在抄录的时候都抄在一起了。

  ⑤、第八回,宝玉在路上遇到银库房的人要求赏字帖。【甲戌眉批:余亦受过此骗,今阅至此,赧然一笑。此时有三十年前向余作此语之人在侧,观其形已皓首驼腰矣,乃使彼亦细听此数语,彼则潸然泣下,余亦为之败兴。】

  这段批语的时间感觉和上一个是一样的,内容是说三十年前确有人向批者说过此类话语,并且说这话的人现在还在身边,只不过再听到此话时,感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⑥、第二十八回写到冯紫英宴请贾宝玉和薛蟠等人,席间行令用“大海”罚酒的情节。【庚辰眉批:大海饮酒,西堂产九台灵芝日也。批书至此,宁不悲乎?壬午重阳日。】【甲戌侧批:谁曾经过?叹叹。西堂故事。】

  已经有专家对此分析过,得出的结论是,“西堂”是曹寅的江宁织造府中堂斋园池名(又名“西园”、“西亭”、“西池”);曹寅自号“西堂扫花行者”,人称“西堂公”。这也与上面提到的曹寅的座客施王栗在诗中所说吻合。看来《红楼梦》的有些情节来源于曹寅的一些旧事。

  从以上的这几条批语可以看出,《红楼梦》所影射之事确为康雍两朝时曹家兴衰之事,这是铁的证据。虽然在《红楼梦》的原文中我们看不出什么端倪,但在批语中已经不止一次地在暗示和提醒书中隐喻之事,这可以说是批者的一个贡献,也是我们研究红楼梦的宝贵财富。但不知为何,有的人却置这些明晃晃的证据于不顾,而是极力搜寻一些野史传闻,然后在此之上肆意发挥,编出一些无稽之谈,可能是为了极力证明自己的论点,极力表明自己的论点多么有创造性、突破性。遗憾的是,在明确的证据面前站不住脚哇。

  此外,还有两条涉及时间的批语,有人曾用来作为曹家在乾隆初年兴盛的证据:

  ⑦、第三十八回,宝玉便令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庚辰双行夹批:伤哉!作者犹记矮幽页舫前以合欢花酿酒乎?屈指二十年矣。】

  ⑧、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妙玉送茶与贾母。【靖本眉批:尚记丁巳春日谢园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丑仲春。畸笏。】

  这两条批语涉及的时间是二十年,第⑦条是庚辰本,按乾隆二十五年往前推,是乾隆五年。第⑧条靖本虽然不知批本年份,但批语却标出了具体年份,丁巳是乾隆二年,丁丑是乾隆二十二年,正好相隔二十年。似乎两个时间都指向了乾隆初年,但是否就与曹家的兴盛有关呢?即便这两条批语确实说的是乾隆初年的事,仅凭“酿酒”和“送茶”这两件事能反映出曹家的兴盛吗,这两件事太普通了,可能与大家族有关系,也可能与小家庭有关系,就算是贫寒家庭,一样可以发生这样的事。并且从这两件事的地点来看,也不知道是在曹家,还是其他什么地方。从字面上来看,这是批者在读到小说中的情节时对以往经历的生活场景的一个回忆,小说的情节可能源自生活场景,乾隆初年的一些点滴生活细节写入小说中,这也很正常,但是这只是点滴细节,根本无法说明《红楼梦》所影射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乾隆初年,更看不出是否是兴盛的状态。

  再度兴盛的论调是建立在推测想象的基础上的

  那么“曹家再度兴盛”的理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这种论调有证据吗,符合生活常理吗?我们在这里做一个简要地分析。

  “曹家再度兴盛”的理论简单来说是这样:乾隆初年政治环境宽松了许多,对曾经犯罪的人不予追究,曹家当家人在已经得势的亲戚傅鼐、福彭的大力扶持下,进入内务府当官,整个曹家恢复到相当兴盛的局面,不久,应该也就两三年,傅鼐、福彭失势,再加上弘晰逆反案,曹家受牵连彻底衰败。这个理论主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曹雪芹亲身经历且有切肤之痛,为日后创作《红楼梦》提供生活体验的证据;二是《红楼梦》前八十回就是按照乾隆元年至乾隆四年曹家的生活真事所写,时间上、重大事件等相当吻合。

  我们主要从再度兴盛的三个重要人物傅鼐、福彭、曹頫入手,看看这个编出的故事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前两个是曹家的亲戚,曹寅的妹妹嫁与傅鼐,曹寅长女曹佳氏嫁平郡王纳尔苏,福彭是纳尔苏的儿子。而曹頫是曹家在雍正五年抄家时的当家人。

  关于傅鼐,从《清史稿》记载可以看出,傅鼐的一生在康熙时期还比较顺利,但从雍正以后就起起落落,雍正四年在曹家抄家之前就已经被发配黑龙江,雍正九年因战事不顺利,被重新召回,随即就被派往前线打仗,并立了大功,后来回京一次,但停留很短,一直到十三年才正式回京做官。乾隆登基后,事业达到顶峰,但好景不长,不到一年,乾隆元年秋,又被罢了官。乾隆三年就死了。

  关于福彭,从《清史稿》可以看出,平郡王纳尔苏于雍正四年被革职圈禁,自然纳尔苏的妻子也就是曹寅的女儿会一同被圈禁,两人何时死史料无记载。福彭袭爵后主要也是在战事中屡立功勋,所以仕途还算顺利。

  再看曹頫,据史料和相关档案记载,雍正六年六月,曹頫案审结,将曹頫枷号,催追分赔骚扰驿站银四百四十三两二钱。一直到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雍正已死,乾隆刚登基),乾隆下旨“凡应追取之侵贪挪移款项,倘本人确实家产已尽,着查明宽免”,开列了一批人的名单,其中就有曹頫“交过银一百四十一两,尚未完银三百二两二钱”。

  这表明,从雍正六年到十三年,这七年多时间内,倾家荡产的曹頫连四百多两银子都赔不出,不得不被“枷号”追催(雍正五年谕旨:须得赔补完后方得脱枷),结果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银两需朝廷宽免,曹家一贫如洗的境况不难想见。曹頫被宽免释放是雍正皇帝崩逝、乾隆皇帝嗣位才两个月内的事,这也是曹頫的名字在清档案中最后一次出现。

  从以上可以看出,傅鼐在雍正年间的复出只为领兵打仗,并且在乾隆初年的兴盛时间很短,如果指望傅鼐帮助曹家,已无可能;福彭的母亲虽是曹家人,但父母已被圈禁,本身就不是什么好事,作为母亲的娘家又获罪抄家,福彭还算顺利的仕途肯为帮助曹家冒险吗?可能性很小。其实在书中,作者一直在表达着一个情绪就是“树倒猢狲散”“家亡莫论亲”。第五回巧姐的判词说: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甲戌双行夹批:非经历过者,此二句则云纸上谈兵。过来人那得不哭!】这里已经清楚地表达了作者及批者对于家败之后亲戚冷眼的失望之情。其实在封建社会,大家族的亲戚很多,但大多只是在能结成相互利益的时候走得比较近,很多在落魄之后得到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帮助反而比亲戚多得多,《红楼梦》同样讲述了这个道理。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条件下,如果只是简单地以亲戚论兴衰,那拥有众多七大姑八大姨的大家族就永远不会衰败了,这样的想法太简单了,太直线了,太幼稚了,太不懂生活了。

  按照周老先生的说法,这边曹頫只因欠银三百多两在戴枷受罪,那边傅鼐、福彭在打仗之余领着曹雪芹拜师求学,此种情景真让人难以想象,如果说傅鼐、福彭真对曹家好,就替曹頫还上这三百两银子,不就完了;如果说傅鼐、福彭害怕雍正,怕受牵连,又怎敢大大方方照顾曹家老小。一直等到乾隆登基时才出狱的曹頫,何以能够瞬间当上大官,瞬间人口、房屋、物品凑齐,瞬间兴盛起来?

  综上所述,从史料记载、批语指向、友人诗文、常理推测,我们可以看出,曹家在乾隆初年根本就不可能有再度兴盛的事实,曹家只有在康雍朝唯一的一次兴衰之事。所以,关于乾隆初年的曹家再度兴盛,《红楼梦》所说之事即指再度兴盛,并按照乾隆初年的时间顺序所写等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刘心武在此基础上加入的秦可卿之死、元春告密及封妃更是无稽之谈,刘心武的“秦学”从根本上是没有根据的,是编造的,是对知识探求的一种无理挑衅。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