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横断山脉的西南丝绸之路(丝绸史话)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04:1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在中国西南大地上,万道沟壑构筑着雄浑起伏的峰峦,峡谷深幽湍急着涛涛巨响。在这壮丽而富于传奇色彩的山河中,神秘地隐现着一条“古道”,成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要道,这就是西南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是指从成都起程,经云南西部的大理、永昌,顺横断山脉南北向的民族走廊而下,向西跨越峻险的崇山、湍急的大河与莽莽的丛林,至缅甸后直达身毒(今印度 )的古代商路,古称蜀———身毒道。西南丝路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陆路通道之一,从文献记载来看,它比张骞出使西北丝路还要早。公元前4世纪在一部印度人著的《治国安邦术》中就有了“产自中国成捆的丝”的记载。公元前2世纪,张骞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曾见到中国的邛竹杖和蜀布,他询问大夏人,才知道这些四川物产是从印度贩运过去的。这些记载与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公元前11-12世纪古蜀国祭祀坑中成堆来自印度和缅甸的齿贝相印证,这条处于中国西南部的贸易通路开拓十分久远。 西南丝路从成都起分为水、陆两路:水路沿岷江而下,经眉山,穿过青神峡,抵古嘉定府的乐山,南下至宜宾。宜宾是秦汉时夜郎道和唐代石门道的起点,穿石门关至昭通市(汉名朱提郡),越过古夜郎国境,穿过滇东高原,到达云南曲靖和昆明。 陆路则从邛崃(出产邛竹杖的地方)向南直至滇西北的广大区域,古称“牦牛道”,出清溪峡为灵关,再南至荣经,沿牦牛山脉的藏族地区冕宁、西昌,在云南东部的祥云与水路相汇。再从洱海西去,经博南至保山,保山以西越野人山,分道进入缅甸、越南、印度,再辗转而至西方各国。 西南丝路成为一条郡县相连、驿站相接的国际商路,与汉朝的苦心经营密不可分。当时汉武帝听到张骞从西域归来的汇报后,不但于公元前122年派员前往云南寻觅客贾通道,同时又于公元前105年以后从内地广征士卒丁壮到滇西大规模地开凿从洱海西去的“博南道”,汉王朝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才筑成这段官道驿站,使西南丝路进入繁荣的极盛时代,西南丝绸的出口,大多经过这里。但随着汉王朝的衰亡,中央渐渐失去对滇西的控制,尤其南诏政权与唐政权的争夺战争,使商业交往趋于衰落,通路被争战的军队所占用,而这一时期恰恰是西北丝路的鼎盛时期,声誉大大覆盖了古老的西南丝路。接着是两宋时代,一方面失去了对西北、西南的统治,另一方面则因海运兴起,南北陆上丝路均由于阻断而逐渐至于荒废。 如果说北方丝绸之路是由沙漠之舟———骆驼开拓的,那么西南丝绸之路则是由山地之舟———马帮开通的。马是西南与内地贸易的重要物资,也是石道上最为常见的,效力最大的运载工具。在崎岖山路上,终年有走不尽的队队马帮,马帮为中原、西南、印缅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创造了条件,楚文化、巴蜀文化、青铜文化、佛教文化在交流中得到沉淀、积存。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2月05日第八版) |